最近,我拜读了我市作家赵三祝先生的著作《我的作文规矩》(以下简称《规矩》),我认为这是一篇有血肉、有感情,很有深意、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规矩》全文28000多字,包括“不失德”、“不失真”、“不失信”3个部分,反映了赵三祝从事文字工作的人生侧面,叙述他47年的作文经历。《规矩》在选题、归类、概括、提炼等方面,显示了赵三祝视野开阔、思维缜密和文字功底扎实等特点。细阅《规矩》,读者能看到作家不断思考、勤奋写作的剪影,并从中受到鼓舞,得到启示。
赵三祝一生强调文德、重视文德。他在《规矩》中写到:“我看重文德,并将其比作自己的良心和人格。”因为“文德是文字工作者的根,文章只不过是枝和叶。”“无数事例表明,为文者有文德、有品位,笔才直,言才诚,心才善,身才立。”说得多么好啊!正如南朝学者刘勰所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正如唐朝大诗人杜甫名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赵三祝在《规矩》的第一部分“不失德”中,列出“不忌风险担责任”、“不因亲疏决褒贬”、“不以名气定取舍”、“不为钱财损朋友”4个小标题。以大量事实和精彩的议论,分述他在文德方面的修炼情况。
赵三祝与另两位同志一起创作的电视剧《擒雕》,打破了长期以来作家、艺术家创作题材的禁区,打破我们头脑中的条条框框。多年来,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似乎只有写先进的共产党员、工农模范和战斗英雄,才是天经地义的,除此,作家、艺术家不可越雷池一步。而《擒雕》是正面歌颂民族资本家吴百亨的电视剧。选择什么样的人物来歌颂,塑造什么样的典型形象,历来是一个观点问题、立场问题。电视剧《擒雕》的创作成功,不只是冲破创作题材的限制,更是作家思想解放、敢担责任的表现,是有文德的表现。
见其文如见其人。赵三祝人真、文真、情真,真中出美,这种美是有魅力的。
不失真是赵三祝作文的规矩之一,是求真务实精神的彰显,也是作家应当具备的政治品格。正如赵三祝所说:“真实是所有文字作品的命根所在,即便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也应当体现艺术真实这一原则。”为了坚持这一“规矩”,赵先生呕心沥血,不畏艰辛,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无论是报告文学集《报春花》,还是纪实文学《顶天立地瑞安人》;无论是散文《绿,已化作五彩的光》,还是通讯《燕子窝里飞出金凤凰》,都是作为作家的他,贴近生活、深入生活,做到脑勤、脚勤、手勤,将汗水和心血注入作品中的生动例证。这样的作品才能闪耀着思想光芒,饱含着生活激情,呈现着艺术魅力,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作家通过刻苦的创作与艺术实践,对素材进行典型化处理,把它转化为真善美统一的优秀作品。美是真和善的典型形象的显现,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鲜明的形象性是美的表征,一定的典型性是美的程度,客观规律性的真和社会效益性的善构成美的内容,鲜明的形象性和一定的典型性构成美的形式。作家的品位与文章应是俱真、俱善、俱美的,作家应该成为真善美的孕育者和传播者。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赵三祝就创作了歌颂改革的《擒雕自有后来人》,颂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政策的《审云记》等一批报告文学作品与读者见面。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时代的主流——改革开放的大潮不可阻挡,喊出了人民坚定迈向强国富民之路的心声,也表现了赵三祝人文底蕴深厚,洞察世事敏锐,自觉与时代同行、为人民立言的责任意识。因而,在当年引起很大反响,深受读者好评。
赵三祝将“守信”看作像生命般重要。正如他在《规矩》中所说的:“信誉是人生价值链中具有特殊分量的一环。守信是人们立足社会的必备素质。失信是自毁面子、让人瞧不起的行为。因而,文字工作者不能有约不履、有诺不践,凡是答应了的,就是要做好的。“
为了兑现承诺,赵三祝常常在体力、脑力不堪重负的状态下,准时、保质完成写作任务。从表面看,他常有作品问世,好像活得自在洒脱,游刃有余,春风一路。其实,所有这些表象,都生发于他艰难的坚持和刻苦的磨砺之中。他的每一部书和每一篇文章,从采访到付梓,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辛劳,这就是证明。
几十年来,赵三祝在写作方面取得可喜成绩的原动力,应该来源于他那颗不肯屈服的心。在生活中,赵三祝不是命运的宠儿,但他有不屈不挠的个性,贯穿他人生历程中的是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他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积蓄着思想、境界、知识和文字表达等多方面的能量,又舍得一点一滴压榨自身积蓄的能量,直至逼近极限。这样,到了关键时刻,他就能做到“言出必行、兑现承诺,不延宕、不失信”。尽管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但他收获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生,这是一个值得人们尊重的人生。
赵三祝有着与人为善的秉性,这一善良的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又是在艰难困苦的创作环境中渐渐玉成的。这种人文关怀精神,受益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民众。他对众多无名、无钱、无势的人提供无偿的文字服务,不讲条件,不取报酬,有求必应,实在难得。早年,他为年轻的赤脚医生王胜利铺了一块成才的垫脚石,使其在党的培植下,成长为温州市著名的心脏外科医师。虽然在《规矩》中,赵三祝主次分明地将王胜利大夫成才的因素摆得十分正确,并作了恰如其分的表述,但从另一个视角去思考,如果当年没有赵三祝的帮助,恐怕王大夫可能成为一颗被遗之“珠”。
《规矩》行文简洁、洗练,许多章节运用短语句式,铿锵有力。在流畅的叙述中,常常穿插生动、深刻的格言警句,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启人心智。这是三祝一贯的语言风格,使他的许多作品凸现个性化的特征,也为《规矩》添彩增色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