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疑似之迹”须警惕
■孙德胜

    “疑似之迹”是古文《吕氏春秋·疑似》中几句话的精辟概括,所谓“疑似”,其实就是“似是而非”,即“好像对而实际不对”的意识。在芸芸众生大千世界中,有许多道理和事情看似以正确、合理出现方式,而表象掩盖下的深层却是谬误、虚假和滑稽、悖理。

  联系当今社会现实,此类“疑似之迹”并不少见,比如打击“黄赌毒”,常见有关某地一夜之间取缔若干窝点的报道,似乎报得愈多愈能显示打击力度。但作起精神文明建设报告来,则本地又是如何坚持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着社会风气的纯正;报告当地经济工作,如果基数低则似增长百分比上报,如果基数高则以增加的数量上报;“房价暴涨,泡沫市场”硬说这是市场经济,而袖手旁观或推波逐浪;出了事故,重笔渲染的常常是领导亲临现场如何“非常重视”,而对导致事故的原因却轻描淡写;惩处腐败分子数量多时,是加大反腐力度,惩处腐败分子数量少时则是廉政工作卓有成效;一边感叹资金周转不灵,一边招待费随风涨;报政绩时用加法,报存在问题时用减法;介绍经验时用“移花接木”法,出事故时则用“避重就轻”法等等,不一而足。

  诸如此类,都属于“疑似之迹”的范畴,确有一番认真辩察的必要。“疑似之迹”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炮制。“疑似之迹”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面市”,是因为现实中有其“面市”的市场,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虚假浮夸的恶劣作风存在。似可断言:有官僚主义脱离实际的领导,必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下属;有好大喜功徒有虚名的上级,必有“唱功”绝顶“做功”稀松的应声虫。既然炮制“疑似之迹”有利可图——博取种种荣誉、步步高升、安逸快活,何乐而不为呢?

  炮制“疑似之迹”的惯用手法是欺上瞒下,打“擦边球”,玩模棱两可的把戏,一旦真相露馅,亦易找到分辨解脱的借口、逃避责任的遁词,终无后顾之忧。把“疑似之迹”玩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便进可邀功退而保名。于是“唱功”胜于“做功”,“ 疑似之迹”堂而皇之地代替实事求是,其结果是炮制“疑似之迹”成为一些人博取荣誉、升官发财的“法宝”。

  “疑似之迹”得以“面市”是利用了某种事物的相似性,若不仔细辩察,便会为其迷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关注
   第04版:热线
   第05版:民生
   第06版:服务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温州·天下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时评
   第12版:专版
   第13版:专版
   第14版:休闲
   第15版:玩家
   第16版:乐周刊
取消“重点”能管用吗?
学法,不能靠“恶补”
“偷菜”是种流行病
“黑嘴”的启示
“疑似之迹”须警惕
更正
瑞安日报 时评 11 “疑似之迹”须警惕 ■孙德胜 2009-1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