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缓衰老、改善记忆、补充钙质……
产品五花八门,功能应有尽有
这些保健品真有这么神?
  保健品   增高   吃了我们公司的保健品   想长多高就长多高!

  ■记者 李武 通讯员 张林

  近日,市民张小姐走进商场,想为父母买点保健品,结果一到柜台前,就被五花八门的保健品看得眼花缭乱。一位售货员问她想买哪类保健品,张小姐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究竟,这些保健品的外包装上写着各种功能,应有尽有。张小姐觉得这些说明书写得有点“虚”,“又多又乱,真不知是真是假,感觉很靠不牢。”她吓得赶紧退了出来。

  据市消保部门介绍,目前我市的保健品市场可谓是进入了“战国时期”,各种各样的保健品牌和保健产品数不胜数。他们不久前刚刚就我市的保健品消费情况,在全市各社区、商场等消费者聚集区发放“保健品消费情况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现在我市的保健品市场存在着了解渠道不明、虚假宣传、迷信洋货等问题,需要消费者多多注意,学会分辨。

  大部分人买过保健品

  消保委此次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市民曾买过保健品。接受问卷调查的市民中,有93%的人表示购买过保健品,只有7%的人表示没有购买过。

  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在保健品购买支出方面也是较为“大方”,有14%的消费者每年消费保健品支出在2000元以上,24%的消费者每年消费保健品支出在1000至2000元;46%的消费者每年消费保健品支出在500至1000元,还有10%的消费者每年消费保健品支出在500元以下。

  此次问卷还详细调查了服用保健品人群的年龄分布情况,有28%的消费者为婴幼儿购买保健品;有13%的消费者为上学的孩子购买保健品;妇女使用保健品占52%;另有92%人认为使用保健品的主要是老人。在选择保健品功能方面,56%的消费者选择免疫调节功能,76%选择延缓衰老功能,40%选择改善记忆功能,60%选择改善骨髓疏松功能,59%选择抗疲劳功能,70%选择改善睡眠功能。

  家住飞云的谢小姐今年24岁,刚参加工作一年。她说,她也买过保健品,但都是一些维生素之类的,没有购买或服用过高档的保健品,可能是认为自己还年轻,用不着保健品来改善身体状况。不过,她说过年过节时,家人有买过那种又厚又大、层层包装、放在副食品店卖的礼品装保健品,主要是送礼,自己家里也会收到别人送的这种保健品,一般不自己用,而当礼品转送。

  调查结果显示,市民购买保健品主要有三大用途,其中作为礼品赠送他人的占到91%,孝敬长辈和过年过节送礼占大部分;38%的消费者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36%的消费者希望能借服用保健品来改善身体状况。

  品牌多功能多广告多

  现在的保健品市场可以用三“多”来形容,品牌多、功能多、广告多。网友“笑着流泪”讽刺说,不管你在哪里,都能看到保健品的“音容”,打开电视是疲劳轰炸的健脑保健品画片,走在路上是漫天飞舞的养生保健传单、坐在车上广播是连绵不断的增长产品介绍,有时候连上个厕所,还能看到马桶前面的门上贴着男性保健品广告单。

  据业内有关人士介绍,随着市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保健,希望能青春常驻。广阔的市场空间加上可观的利润,于是催生了疯狂的保健品市场。在目前的保健品市场上,市民几乎可以买到任何保健功能的产品,延缓衰老、改善记忆、补充钙质、抗疲劳、改善睡眠等等。而同一种功能还有很多种牌子,消费者面临着“目不暇接”的选择。

  家住市区岭下小区的王小姐有一次去买抗衰老产品,就遇上了这样的情况。她告诉售货员想买抗衰老的产品,结果售货员一下子向她推荐了胶原蛋白、葡萄籽、维生素C等五六种产品。看王小姐犹豫不决,售货员又说:“要不你买另外一个牌子的也行。”说着把她带到另一个售货架前,结果除了牌子、价格和份量有所不同外,其他的几乎一模一样。王小姐买了其中两种,回家上网一查,发现这种产品网上很多,各种各样的牌子都有,仅“纽”字开头的就有五六种。

  此次问卷调查中,有90%以上的消费者表示是通过电视、报刊、宣传单等广告途径了解所要购买的保健品,只有少部分是通过朋友介绍而购买,还有部分消费者是在商家的推荐下购买的。对保健品的广告宣传,有18%的消费者认为是“虚假宣传,夸大功效”,只有7%的消费者认为“真实”,大部分消费者选择了中间模棱两可的“比较真实”。

  投诉少是因为效果好?

  记者从市消保委和工商部门了解到,有关保健品消费投诉的案件不多。工作人员帮记者查看了投诉记录,发现今年以来的保健品消费投诉数量很少,仅10来起。其中大部分投诉的是质量问题,比如燕窝发霉之类;只有一起是投诉保健品没有效果。

  仙降的王女士向工商部门投诉,称她从保健品销售人员手里买了6000多元的保健品。服用一段时间后,她发现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于是要求对方退款。但消保委的工作人员说这是很难的。因为现在有很多保健品销售是通过上门服务、开健康讲座等方式向消费者推销。推销出去了,也就“人去楼空”。再者,效果好或者不好也很难界定。

  而另一位工作人员说,去正规店里买保健品其实没什么问题,现在最突出的现象是很多保健品厂商会上门推销或者开讲座,而对象都是一些老年人。这些老年人平日生活简单,子女不在身边比较孤独,很渴望和人沟通交流。这些讲座或者推销员正好符合了他们这种需求。

  “现在这些推销员服务态度可好了,上门嘘寒问暖,帮你量血压,听你唠家常,老人家很信赖他们。”这位工作人员说,再加上现在的老人爱惜身体,手里也有钱,所以经过一番宣传,就很乐意地买了。这种保健品可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效果,比如推销员说安神补脑的产品,里面可能真有一些助眠的成分。老人吃了以后确实会好睡,那他就会觉得效果很好,就会更加相信推销员了。

  工作人员形容这种推销犹如“洗脑”,老人不会觉得自己上当受骗,所以也不会来投诉。

  炼就“火眼金睛”好识货

  消保人员说,其实大多数消费者已认识到这一点,就是保健品具有一定药物功能,可对疾病起辅助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要想保持身体健康,最主要还是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通过此次调查,消保人员发现我市的保健品消费市场,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还是相信洋货、误导购买、虚假宣传等。调查表明,当前有不少消费者“迷恋”进口产品,他们宁愿多付钱买洋保健食品。而这个现象导致一些国产保健食品企业不惜借洋名来吸引消费者,扩大销售。另外,消保人员说,目前保健品市场普遍存在产品宣传夸大其辞、品种混乱、假冒太多、媒体宣传过度等现象,需要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懂得去分辨和自我保护。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仔细阅读标签内容。在商品标签或包装上,应完全根据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内容,标明主要原料、保健功能、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厂名厂址、使用方法、规格、储藏方法、保质期和注意事项等。

  2.必要时进行查证。对保健食品真伪如果有怀疑,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查询。

  3.保留购物凭证。切记保留购物发票及保健品包装盒等,万一权益受损可作为投诉依据。

  4.不要盲目相信广告。保健品又叫保健食品,顾名思义,是食品而不是药品,不可能医治疾病。

  5.认准标记。每个保健食品内外包装上都应有“蓝帽子”标记。

  6.辨别批号。在“蓝帽子”下方应标有卫食健字[××××]第××号或国食健字G××××(年号)××××批号,并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有效期是5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热线
   第04版:关注
   第05版:民生
   第06版:服务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温州·天下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人文
   第12版:专版
   第13版:专版
   第14版:校园
   第15版:校园
   第16版:学周刊
产品五花八门,功能应有尽有
瑞安日报 关注 04 产品五花八门,功能应有尽有 2009-1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