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2月8日第七版刊登了《家长委员会何去何从》一文,介绍了我市家长委员会的发展现状,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有网友表示,不管以何种方式存在的家长委员会,都是为了学生成长,在实际操作中,家校合作的方式很多,不必局限一种。
【lisa】:以前总以为将教育子女的责任交给老师,自己就不用操心了。后来,参加了家长委员会才发觉家长处事、沟通方式对孩子成长也很重要。
【木轴轴】:我们平时的家长工作做得很多了,效果也不错。家长委员会成员对幼儿园也没做什么贡献,和普通的家长相比,顶多是幼儿园搞活动的时候可以坐在嘉宾位置上。
【tess】:现在大量外地务工人员在我市打工,这个特殊群体子女的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我觉得,成立外来民工子女管理委员会很有必要。通过此组织,能创造出一个关于民工子女教育的新天地来,让民工及其子女感受到“阳光”。
【兰花草】:我孩子所在学校的家长学校办得不错,还请了本地和外地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向家长教授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家长们认为专家的课讲得好、很实际,越听越想听。
记者:其实说白了,家长委员会也好,学校委员会也好,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采访中,一些家长向我们反映,现在老师与家长都建立了QQ群,平时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及时交流几乎没有障碍。但是他们仍然感到,传统的家访很重要。
【印第安】:现在有些老师都不家访了。如今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往往渴望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寄宿生)。这些情况的了解仅靠通个电话是不能解决的,通过面对面的定期家访活动,老师和家长进行交谈,不仅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而且能让家长详细了解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
【tess】:另外,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电话还不普及,家访就显得更为重要。我真诚地希望老师能将家访进行到底。
【印第安】:老师家访的诚意会打动学生和家长的心,通过真诚的谈话、心理上的相互沟通,可以使老师、学生、家长三者自然而然地结合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学习共同体”。
【翼儿】:据我了解,现在一些学校都根据家长群体特点,采用小规模、多形式的家长会。比如将家长会开到社区。不仅孩子的父母,其他家长都能参加。同时还可引出社区教育的资源。
【Killy】:是啊,我的孩子所在学校还开展了家长走进课堂的活动。比如请警察家长讲述未成年人如何自我保护;从事旅行社工作的家长,讲述外出旅游需要注意的问题,介绍祖国美好河山引发孩子们的兴趣;从事过奥运志愿者的家长讲述奥运故事;来自农村的家长带领孩子走进农田认识农作物等等,都大大活跃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记者 夏盈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