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上一壶普洱老茶,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读书属于那种超级精读型,每读都有读书笔记,都有体悟。他花4年读“四书”,10年读“五经”。他组织读书会,和一班爱好者朗读、研读,品味书香。他喜欢读诗词、写诗词,弄出一本自己的线装本诗集。读书,让他体会到书籍里充满着的浪漫温暖。喜欢读书的夏海豹这样评价苏志彩:“阿彩是‘少年老夫子’”。
他就是苏志彩,1979年出生。2001年他毕业于浙江大学仪器系。毕业后他做过硬件程序员,当过保险公司主管,现在市区开设一家“和气来茶行”。读书,他反对功利。他用生命去收获阅读的快乐。
读诗词,写诗词,自印诗集
“少年老夫子,浊世一书生。经济难大用,新茶容小烹。枕肱心愉悦,祭古泪纵横。夕没朝闻道,行其不可行。”
这是阿彩最近玩的一个诗集《望天诗草》中的一首《自题》。诗集有46页。今年春节,他突然想到:“自己弄个集子玩玩吧”。他便自己设计、印刷、装订,收集自己撰写的古典格律诗40余首。这本线装本的集子摆在茶楼里,被爱书者看到后争相索要。原本只想弄6本玩玩,没想到计划被打破。每次增印都被人一抢而空,至今已送出20多本。“不想再弄了,现在这个数量还是限量版。”阿彩笑道。
《望天诗草》中的“望天”就取自阿彩的笔名“萧望天”。“萧望天”来自岳飞《满江红》“……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阿彩爱好读诗词已有时日。小学四年级就喜欢读诗词,高中时就对格律诗达到纯熟。
浙大校园内有个飘墨诗词社,阿彩在大学期间曾担任过该社社长。
“有很多要好的朋友聚在一起,大家志同道合,深入体会,潜心研究。”阿彩说那是个非常的快乐时间。1999年前后,飘墨诗词社内阿彩等一帮同学志向于“要读出自己的体会”。是年春,他们从《杜诗详注》入手,整整耗时一年,收获很大。读诗期间,让阿彩明白了古诗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对诗的感觉已能从细微的分寸去把握。
“那时感觉特别的舒服,拿到古诗就感觉‘踏实、亲切、敬畏’。”浙大期间读诗的经历已成为苏志彩读诗经历中的第一个高潮。
他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读诗。“读诗,就是要从古诗里汲取营养,诗歌是诗人的生命体验和写作。”阿彩读诗总是读全集。漫漫诗海里,他喜欢陶渊明、杜甫、周邦彦的诗词。
读诗,爱诗,他总是坚持自己的方式。“我以为,词中品味,分为语到,意到,神到。语到之词,措辞精严,韵味以出。意到之词,手法妥帖,情景俱生。神到之词,拙重出之,气象化之,精神出焉,无适无莫。故吾阅词多向古人求,于今时网络一时应作,多不感兴趣。”阿彩在与朋友的交流中认为。
俗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广泛涉猎到精熟研读,阿彩对古诗已很有感觉。游历感悟,每有所获,他都题诗记之。一日置身飞云江畔,便吟诗一首《江畔杂感》:“众山育其大,入海几千年。楼布如云雨,灯红不夜天。永嘉经制始,玉海礼书传。地已邹鲁地,何须孔孟篇。”喜欢饮茶的阿彩尤喜普洱老茶,饮至酣畅,信口拈出“人生百年事,茶树千年功。一觉方太始,三杯如老龙。澜沧荒道古,紫禁沸汤红。愿得千万担,兼程送蜀中。(《午夜饮普洱》)”是时正为“5·12汶川大地震”后,对阿彩而言,正所谓茶入愁肠生百结。
对照《训蒙骈句》、《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作诗规矩后,他尝试过许多古诗“韵脚”,填过多种唐宋“词牌”。他只为实现阅读的快乐。
与时下很多在家长或教师监督下读诗的学子不同,阿彩认为读诗最重要的是态度。“人是有生命的,诗也同样有生命,人要培养与诗相同的情感。”“诗歌里有失落的东西,但诗歌不是帮助你更失落,是你在失落的时候相逢诗歌,读诗歌可以让你用温柔的方式对待消极。”“读经典的诗,可使你更有骨气和格调,譬如杜甫的悲壮,不会让你误入歧途。”
所以,阿彩读诗时会有:“孙悟空吃到人生果的感觉”。
4年读“四书” 10年读“五经”
时下兴起的国学热让很多人想起了“四书五经”。阿彩喜欢“四书五经”在圈内已达到“骨灰级”。
他读“四书五经”不是为了赶时髦,他喜爱“四书五经”跟央视的百家讲坛没有任何关系。阿彩在给朋友的一封书信里说道:“我只是想做一个君子,行君子之大道。说起来,却也有些多。这在自身修养和政治上,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读书上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家中,孝敬父母,悌于兄弟;在社会中,做好自己的角色。总而言之,做个君子。做君子,是需要学习一些道理的,并且去实践。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读书计划,读“四书五经”。我是从2003年开始读论语的,从2005年左右开始有计划性地读“四书五经”,到2008年基本完成第一阶段读书计划的“四书”部分。从2009年开始读“五经”。”他计划10年读“五经”。
他读书有个重要的习惯——记笔记。“无论第几次阅读,我都要记笔记,因为每次阅读我都会有新的感受,就必须记下来。”阿彩玩笑说这就是他对文章的评论,他想从历代被修改的书论里找到源头的东西。“很多权威都不能迷信的。”
一人乐,不如众乐。2008年他产生了“建造私人阅读空间”的想法。但因各种原因,一开始并不顺利。直到去年年底,他在自己的和气来茶行开辟了一个“和气来读书会”,专读《论语》。
与于丹的方式不一样,在读书会阿彩尽量用古人的方式去阅读《论语》。
“我要通过文章本身去说话,选用经典的文本。”阿彩说,“古人做学问讲究‘引而不发’,我们也一样,每个章节不会讲得淋漓尽致,必须留出思考的空间,我做的就是一个引导。”遇到关键的地方,怎样让思想拐弯,并注意拐弯的姿势。这就是阿彩和书友分享的读书技巧。
读书不能急功近利。“古人读书不计功利,重要的是追求自身的收获。古人读《论语》首先不会问‘有用?’,读书就是要先做好自己,先体验深刻了,再不断实践。我们追求的就是古人那种‘知行合一’的实践。”阿彩认为,“读书务求纯熟,注重内在的修炼,自证自悟,反求诸己。”
阿彩为追求读书的愉悦,在面临读书和事业的矛盾时,他选择了自由职业,用实践验证自己的读书。“读书不要急着去谋求功利,当‘求义不求利’”。
在读书会,阿彩反对课堂式的学校化阅读。“晚上过来,先用普通话朗读《论语》2至3篇,再于词语上精读、细读。”通过互动来达到解决疑问。
“为什么不用方言朗读呢?”记者问。
“《论语》诞生于北方,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其语言方式与普通话源头更为趋同。用南方的方言会反而改变文章的语境和情趣。”但阿彩在读古诗时还是改变了普通话的发音方式。特别是在“入声字”的处理上,他将其读得更加急促,较为贴近古人的发音方式。如“石”( shí),他会发音成“shè”,发音急促短暂。“就是通过发音的舒缓和急促变化,达到对古诗原有意境的表达。”阿彩用这种方式诵读,果然表现出古诗的独特韵味,摇头晃脑,怡然自得。此外,阿彩在书写时采用繁体字。
现在,阿彩正在定制汉服。他要在读书会内让大家穿上汉服阅读,从形式上让大家体会到中国经典的魅力所在。他设想“让大家知道汉服知识,了解古代礼仪。让女子了解古代的妆饰。以及各个朝代的服饰变化和礼仪变迁等。”
读《论语》半年时间才能有所得。在阿彩看来,“读书就像看风景,越到深山,风景更加美好。”“需要长期坚持,读书读到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就会有很好的感受。”所以在阿彩的读书会,只有那些虔诚、想学的人才是他所欢迎的,他不注重这个人的文化水平,只要18岁以上,有端正读书态度的人都会是他的座上宾。对于读书会,他还计划在明年初春开儿童读经班。
经过恒久悉心的阅读,阿彩已然成为一个国学方面的“专家”。圈内有喜欢古籍的人买书时都会打电话给阿彩,询问那种版本正宗。清华简里有哪些内容,他都能一一道来。
如果把阿彩理解成纯粹意义上的“老夫子”,你就错了。“我平时喜欢音乐、戏曲与体育。体育中尤其喜欢篮球运动,音乐喜欢“三民主义”,三民者,民乐、民歌、民国歌曲也。古琴与昆曲,是音乐戏曲里最能使我痴迷的。虽然几无音乐细胞,开口必跑调,但我是努力欣赏的。”阿彩介绍到。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读书理念已谈出历史视线。但苏志彩坚持用生命阅读的方式,用读书来恢复人的天性,通过努力学习实践,恢复人的善良圆融状态的虔诚理念,一定会成为一股澄澈内心烦躁的清流。我们期待,10年后阿彩将会给我们演绎出怎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