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夏盈瑜)梅屿乡蔬菜合作社负责人黄则强这几天有些烦,近两周以来,他先后跑到温州、杭州等地招聘大学生,可半个月过去了,想招的大学生却一个也没有到位。据了解,此次包括梅屿乡蔬菜合作社在内,我市共有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到温州、杭州等地高校招才,不料普遍遭到冷遇。
在梅屿乡田头,黄则强对记者说起此事时,一脸无奈,初冬的冷风一吹,脸上的皱纹更深了。梅屿乡蔬菜合作社成立于2001年,是我市最大的一家合作社,共有社员601户,大棚种植面积6000多亩,年销售收入达5000多万元。老黄说,如果没有人才,农民组织无法更好地发展。就拿老黄来说,由于年龄关系,他连简单的电脑操作都不会,更别提在网络上和客户洽谈生意了。况且,中央也鼓励合作社引进人才,做强做大。“应当抓住机会”,老黄说,他们急需招聘文秘管理、植保、营销等方面的大学毕业生,实现合作社转型升级。
据市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副秘书长苏立胜介绍,近年来,我市合作社发展迅速,一些农产品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打进麦德龙等大型国际知名超市。随着合作社不断壮大,人才紧缺问题日益凸显。我市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次抱团到温州、杭州等地高校,寻觅技术人员和营销人才,共推出食品营养、家禽养殖、质量管理、市场营销、会计、文秘等20多个岗位,但普遍遭遇招聘难。
为招到人才,老黄开出较为优厚的条件,每月1200元的底薪并解决吃住,另外还有课题经费、股份分红、年终奖励等。老黄介绍说,没想到,这些都无法激起大学生的兴趣。虽然签下意向15份,但至今只有3名大学生来过他的合作社,没有一人愿意留下来。“一个大学生跟在农民身边,说起来不好听,”受家长一说,学生娃思想动摇都不来了。
市农合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以月薪1500元待遇想招聘一名养殖、疫病防治的人才,竟然没有一名大学生报名。负责人张良存说:“一听说一天要在猪圈里呆好几个小时,大学生就面露难色,连多问一句的人都没有,更别说投简历了。”
“大学生说一个月要3000元,才肯过来!”篁社索面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上星说,虽然合作社急需头脑灵活、懂技术的接班人,但大学生要的待遇太高了,合作社支付不起。据悉,合作社开出的薪资一般在1200至1500元。
市政协委员胡奎曾对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发现我市很多的合作社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最缺的就是人才。他认为,这需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让自己有更多的路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