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跨国电话诈骗团伙,通过远程遥控,在国内多个省市流窜作案。来自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多达85人,被骗金额超过342万多元。仅在温州地区,他们就诈骗得手10余次,最多一次骗得75万元。前天,温州市检察院以诈骗罪,对该团伙成员王某等4人提起了公诉。
一个电话骗去75万元
去年11月11日中午,温州市区的郑女士在家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电信局工作人员,说郑女士家的电话,已欠费2380元。
郑女士并不是没有戒备的,她听说后,第一反应是“我立即去邮电局,把事情当面搞清楚”。
对方一听连忙改口,称自己是距离郑女士家较远的一家电信局,让其直接通过电话说清楚。
郑女士稍一犹豫,对方立即表示,所谓“电话欠费”,可能是身份证遭他人盗用所致,电信部门有义务帮助报警。随后,电话转到了“110报警中心”。
“110报警中心”询问了郑女士的具体姓名、身份证号码后,又将电话转至“经济科”。
接电话的是“经济科郑科长”。“郑科长”说,郑女士银行卡中的钱,有可能被他人冒领。在“郑科长”的“关心”下,郑女士将自己银行卡中的75万元,转存至“郑科长”提供的“安全账号”中。
“郑科长”还在电话中一再保证,他们会保管钱财,并在第二天上午将制作好的卡,送至郑女士家中。
直到第二天都过了约定时间,见迟迟没人送卡过来,郑女士这才意识到其中有诈,赶忙向鹿城区警方报了案。在要求银行冻结“安全账号”时,发现75万元已被人取走。
连夜转账露马脚
郑女士是诸多受害者中,损失较大的一个。而这个电话诈骗团伙“鬼魅”身影,在很多地方都曾出现。
去年12月7日,该团伙4名成员在金华现身。他们不停“转战”ATM机,以取出诈骗得来的钱。
不过,他们异常的举动,也引起了银行方面的警觉。
原来,12月8日和9日,这伙人每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带着大量的银行卡,不停在ATM机上取钱,甚至夜深之时,他们仍在操作转账。
银行方面根据其中一笔钱的转账记录,查出这些钱,是从台州一个账户转来的,而他们用来取现的银行卡,均在海南开户。
银行方面担心这伙人在盗窃资金,遂向金华警方报了案。
金华警方随即展开抓捕,将阿钦、阿昌、阿锦、阿琴(女)分别抓获,缴获涉案各类银行卡550余张、现金30多万元。
金华警方随后将该案移交温州鹿城警方处理。
调查表明,去年12月8日和9日,阿钦等4人在金华,总共取走了48万元现金。而此前两周,他们一行从海南出发,分别在桂林和柳州,诈骗了200万元和140万元左右的现金。
为了逃避警方追查,他们通常在一个城市,停留时间不超过一个星期。
诈骗团伙内部分工明确
阿钦等4人今年20多岁,均为海南人。在这个团伙中,他们的角色类似“跑腿工”。
阿钦说,去年11月,“上家”林某打电话给他,让其准备一些银行卡,帮忙取现。他知道林某是搞电话诈骗的,但想着来钱快,就答应“帮忙”了。
林某后来又找来阿昌等人,和阿钦一起负责取现,并汇给他们1万多元钱。
阿钦等人分别叫朋友去办理银行卡,再以每张60元至120元的价格,购买这些空白银行卡。
林某让阿钦等人,先到桂林、柳州等消息。一旦接到取钱的通知,由阿琴负责操作ATM机,阿昌、阿锦一旁看护。“我在4个人中,主要负责与‘上家’联系。”阿钦说。
取到钱之后,每笔钱4人总共可“提成”8%,而剩下的92%,要及时汇给林某。
其实,这个林某也只是个“中介”,他还要将这部分钱,再汇给上家“余哥”和陈某。
而这些骗得的钱,大多通过地下钱庄流往境外。
“指挥部”设在境外
阿钦等人说,他们的“上家”,一般在泰国等地逗留,对他们进行遥控指挥。而那些诈骗电话,一般也是从境外拨打过来的。
办案检察官介绍,这是一个典型的跨国电话诈骗团伙,他们在境外通过网络电话,伪装成国内公检法身份人员,骗人汇款。
团伙内分办证组(收购身份证办银行卡)、语音组(专打电话骗事主转账)和提款组(从自动提款机提现金)。阿钦、阿昌、阿锦是办证组成员,他们与阿琴又组成了提款组。林某负责与他们4人联系具体事宜,而陈某、“余哥”则直接指挥林某。
办案人员介绍,随着侦破工作进一步展开,发现这个电话诈骗团伙的幕后,还有一个叫“邦哥”的人,他才是从整个骗局中受益最多的人。
前不久,警方已趁陈某和林某回国之机,对他们实施了抓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