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为车主信息保密?
■清流

   据媒体报道,温州市不少车主都曾接到类似的诈骗电话:“你好,我是车管所的,国家实行退税政策,可返还给你一些车辆购置税。”令人震惊的是,拨打“退税电话”的诈骗分子,居然还能准确地说出车主的姓名、车牌号、家庭住址甚至发动机号码。笔者也曾接到类似电话。

  如果真是车辆购置退税,那倒也罢了。毕竟是国家机关的正常行为,车主还能得到一定的退税优惠。遗憾的是,这样的“好事”却只是一个设计精良的连环骗局。骗子以退税为由,利用受骗者的疏忽大意或对国家政策的一知半解来骗取银行卡号和密码,窃取银行卡里的存款。一位受害者涕泪俱下地诉说其受骗经过,“她把我的信息说得这么详细,连发动机号码都报得一字不差,我怎么想得到她居然是个骗子!”

  现在的骗子手法变得越来越诡秘和令人难以猜测,本应保护得严严实实的个人信息却成了助纣为虐的帮凶。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隐私的时代。正如天空中的间谍卫星能拍摄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细微变化一样,人们的个人信息就像暴晒于阳光下的酱油鸭,毫无隐私可言。笔者刚刚购买一套房子,装修公司的电话立马就打过来,接着是推销保险的,想租房子、卖化妆品、炒期货的,各种莫名其妙的电话接踵而至。一时间,笔者有种个人信息尽在他人掌握之中的感觉。记得在今年“3·15”晚会上,主持人对现代社会的信息流失现象义愤填膺,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然而像车主号码之类的个人信息依然在莫名流失。

  在追究谁泄露车主信息的过程中,汽车专卖店说,客户是在上牌后才会接到“退税电话”,所以信息流失与他们无关;国税部门说,虽然骗子打着“车辆购置退税”的名义,但此事跟他们毫无关系;车管部门说,车辆管理部门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果要查阅车主信息,需通过专人保管的数字证书验证才能打开,绝无泄露的可能;保险公司则声称,车子还没来得及买保险,“退税电话”就接到了,所以不关他们事。既然大家都是冤枉的,那笔者就纳闷了,这骗子手里的信息究竟是怎么得到的?难道他们连发动机号码都是凭空猜测的吗?

  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在车辆购置的各个环节当中,比如车行、车管所、保险公司,总有一处能让骗子有机可乘。在这些企业和管理机构,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留下一些相关信息。这既是他们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的需要,也是客户获得后续服务所必需的。虽然登记时,相关人员给我们的承诺或服务协议上明确写着保证个人隐私,但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进行监督,也无权对泄露隐私的行为予以制裁,保证隐私无疑成了一句空话。

  200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保护个人信息的《刑法修正案(七)》。如果车主因信息遭他人泄露而受到利益损失,可向法院提交民事诉讼。国家机关或服务企业的工作人员,向他人透露公民个人信息,最高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条规定为那些有意或无意泄密的工作人员敲响了警钟,也为公民的个人信息撑起一把有效的保护伞。即便有了这把尚方宝剑,提高保护意识才是杜绝个人信息泄露最为稳妥可靠的终极措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经济
   第04版:热线
   第05版:民生
   第06版:服务
   第07版:关注
   第08版:温州·天下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时评
   第12版:广告
   第13版:广告
   第14版:休闲
   第15版:专版
   第16版:乐周刊
气候大会
何以开成
生气大会
“酒烈士”背后
究竟有怎样的
“国情”
谁为车主信息保密?
早教,看上去很美
海关出“内鬼”
私放“洋垃圾”
瑞安日报 时评 11 谁为车主信息保密? ■清流 2009-12-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