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进步,0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以智商、情商、潜能开发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各种“早期教育”服务机构在温州乃至瑞安学前教育市场风生水起。“现在的早教机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教机构。”温州市教育局有关人士透露,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些早期教育机构还不属于“教育机构”范畴,教育部门也谈不上对其进行监管。
早教内容大同小异,有的理念还会发生冲突;教材各成一派,个个都称最权威,无主管部门审核;监管处于真空,教师无资格认证;收费标准差10倍,学费上万元贵过大学,早教乱象几乎全国各地到处丛生。鱼龙混杂的早教机构为什么如此蓬勃发展?望子成龙的家长趋之若鹜催生早教庞大的潜在市场。不管有无实效,反正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年头有钱还怕没人赚吗?
早教,多么美好的教育愿望啊!“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早已是无数家长达成培养孩子的共识。别人的孩子都去参加学习,自己又不是花不起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何错之有?从青少年到幼儿,直至婴儿、胎儿,对孩子教育的过度提前开发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早教的作用被肆意放大,仿佛无所不为,可遇而不可求的天才似乎触手可及。
“蒙式教学法”、“格连杜曼教学法”、“性格幼教法”等,许多早教号称从英国、美国、意大利引进洋品牌,强调“全球同步教育”、“全国、国际连锁”,宣称有一整套权威婴幼儿教育理念。漂亮的教学场所,冠冕堂皇的专家理论,炫目的概念包装,娓娓动听的现场促销,足以叫年轻父母痛下掏钱的决心。不过,任何教育理念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和对象,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任何条件下都适用,“食洋不化”的担心绝不是多余。
6个月到3岁大的婴儿,绝大多数还兜着“尿不湿”,有的不会走路,有的不会讲话,有的含着安抚奶嘴。这些早教中心的“学员”,背上各种各样的迷你小书包的小不点,被长辈们抱着义不容辞地走进早教班,他们会学习吗?他们能学到什么呢?吃吃、喝喝、睡睡本应是他们茁壮成长的本分,难道属于环境熏陶的音乐、艺术、英语、体育等也可以通过早教在婴儿身上撒播种子?
早教到底对孩子有无作用和效果?看不见、摸不着。在早教所刻意营造的特殊环境下,孩子或许能学到“只语片言”。但对婴儿早期教育最好的课堂还是家庭,质量如何关键还取决于父母,是那些滥竽充数的早教老师根本无法替代的。最好的途径是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自然成长,更在于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父母多花时间陪孩子说说话、玩玩游戏,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亲近大自然,与孩子经常沟通、交流,这样的潜移默化才能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底子。
看上去很美妙的早教,砸进一大笔钱究竟值不值,不懂事的孩子是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