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开始至今,我市新城区355只普通果壳箱已更换为环保型分类垃圾箱,至本月底,老城区740只普通果壳箱也将更换完毕。垃圾分类是否已走进人心?分类垃圾箱能否起到分类作用?分类后的垃圾最终如何处理?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记者调查
分类垃圾箱里垃圾仍混投
12月8日上午,记者在万松路几个分类垃圾箱边发现,路人仍旧将垃圾一股脑儿地塞进它们的“口”中。在垃圾箱里,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错位”现象十分严重,在不可回收垃圾箱里,有许多可回收的纸质广告单、塑料瓶、矿泉水瓶等;而在可回收垃圾箱里,大量的剩饭、果皮等不可回收的垃圾挤在一堆。
当日中午1时许,记者来到瑞安人民广场附近。在半个小时内,一共有6名市民向分类垃圾箱投放垃圾,其中只有2人投放正确。记者上前询问一名正确投放的市民,该市民表示:“我也是随手扔的,并没有注意垃圾箱上的说明。”记者询问了一名错误投放的市民时,该市民表示:“环卫工人对哪些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垃圾心中有数,用不着我费心。”
记者发现,这些分类垃圾箱都有明显的标志,但是对可回收或者不可回收的范围却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
各方声音
市民:哪些垃圾可回收?
在拱瑞山路,一名女子捧着一摞旧报纸,茫然地站在垃圾桶前,不知道该把它扔进“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她告诉记者,关于垃圾分类,她多少知道一些,但是具体什么东西是可回收的、什么是不可回收的就不太清楚了。
在大润发超市附近,市民陈女士随手将吃过的玉米棒子扔进了垃圾箱的“可回收”桶内,记者问其为何不按照标识扔垃圾时,陈女士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她认为这并不重要,因为即使她按照标识扔了垃圾,环卫工人清理垃圾箱的时候,还是把所有垃圾倒到垃圾车里,分不分类都一样。
环卫工人:运到中转站仍混放
“分类垃圾箱和普通垃圾箱对我们来说没有区别,都是一起倒到垃圾车里,然后运往垃圾中转站。”锦湖街道的一位环卫工人说,现在人们能把垃圾扔进垃圾箱里就很不错了。平时,垃圾箱里什么东西都有,有一些小饭馆甚至将残羹剩饭也倒在里面,还有建筑垃圾、甚至小动物的尸体。
孙先生从事环卫工作已经两年多了,他告诉记者,原来的垃圾箱太过陈旧,有的破损严重,影响市容,也不利于市民投放垃圾,无论如何,环保型垃圾箱起到一个暗示作用,那就是市民在投放垃圾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注意到垃圾箱上的提示。至于能不能做到,就看个人的自觉性和素质了。
10日下午,记者在时代广场一带看到,环卫工人在清理垃圾箱时并没有进行分类处理,都是一股脑地将垃圾从垃圾箱中倒出来后,装上环卫车一并运走。对此,环卫工人解释说,是因为分类垃圾箱里的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都混放在一起,即使他们花大精力去重新分类,运到中转站还是同样被混放。
记者来到我市一垃圾中转站,看到所有的垃圾运到这里之后并没有经过任何分类,垃圾经过压缩后,统一装到封闭的大垃圾车里,再运到东山垃圾填埋场。据市环卫管理处一工作人员透露,垃圾分类处理需要更多的人力、设备和场地,目前这些条件都还不具备。
拾荒者:成了垃圾分类先锋
据了解,目前,我市的垃圾分类往往依靠拾荒者和环卫工人。拾荒者在街头或生活小区里把垃圾箱内可回收的物品捡走换钱。
记者在瑞湖路看到,一位约60岁的老人站在垃圾箱旁,右手拿双棍子伸进垃圾箱里,将里面的矿泉水瓶、广告宣传单夹起,放入随身带的编织袋里。
“这些瓶子和纸还可以拿来卖的,混在里面处理了浪费啊。”这位老人告诉记者,他每天都走街串巷,沿街的垃圾箱都会看看,只要是能够回收的东西他都会捡到袋子里。
而部分环卫工人在收集垃圾时,垃圾车的两侧会挂着编织袋,遇到能回收的东西就收起来,把可以卖钱的垃圾送到收购站,这样可以增加些收入。一环卫工人告诉记者,虽然他们每天起得挺早,但市区的垃圾箱基本已经被拾荒者翻了个遍,“他们半夜就出来了,拿个小铁钩,把值钱点的垃圾都拿走了,我们清晨出来只能捡他们剩下的”。该环卫工人坦言,变废为宝是好事,但拾荒者把垃圾袋钩破,捡走可回收垃圾后,经常弄得一片狼藉,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
目前困境
市民意识不高推广难
市环卫管理处主任孙锦敏表示,在市区一些主干街道安装分类垃圾箱,目的是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但目前为止,分类垃圾箱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是一些市民的意识不高,对垃圾分类的了解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长期以来,大家都养成了将垃圾统一装袋,随手扔掉的陋习,要改变这种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目前几乎所有的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都是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效果。在主干街道上放置分类垃圾箱,虽然能正确使用的市民并不多,但也能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等大家都能了解和接受时,垃圾分类工作也将水到渠成。”
据了解,目前我市大都采取卫生填埋法处理生活垃圾。我市东山垃圾处理场面积600亩,其中330亩属于生活垃圾处理场。据介绍,填埋法在本质上是一种生物处理,它采用地层防渗,垃圾分层填埋、压实,顶层覆盖土层等方法,使垃圾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可回收利用。卫生填埋法比较简单易行,但是无法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
“全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平均为750吨,垃圾处理场面临的容量压力很大。”孙锦敏表示,只有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少用一次性用品,自觉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并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才能缓解这一压力。
解决之道
垃圾处理产业链亟待完善
“只有真正做好分类处理,才能引导公众参与到垃圾的分类收集之中,否则垃圾分类将很难实行。”孙锦敏认为,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一些垃圾还可以变废为宝,比如我们生活中用的电池,一般都含有汞或镉等有毒的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如果留在地下就很容易通过雨水的淋溶,进入到地下水中,这种污染是很难排除,生物学半衰期大概是30年,危害特别大。但是,废电池里含有多种有用的金属,回收利用的价值很高。
业内人士认为,要改变人们长时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只配置些分类垃圾箱、垃圾袋,或是进行简单的宣讲、呼吁远远不够,只有用一套切实可行、奖惩严明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激励,才会使人们逐渐改变旧习。
同时,市环卫处一位负责人也提出了诸多问题,诸如“我们没有进行分类运输,垃圾车一来,分好了的垃圾又一股脑儿地混着装上一个车拉走,那不是白分类了吗?即使能够分类运输,分类垃圾又往哪儿运?我们有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分别加工、分别利用的工厂吗?我们有对无用垃圾进行分别焚烧、填埋处理的完备设施吗?”该负责人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垃圾的分别回收、分别加工利用、分别处理等诸多环节,需要政府、公众和企业密切配合,需要全面、综合地考虑问题,在制度建设、工作重心、管理方法、社会行为等方面下功夫。
孙锦敏表示,目前在建的焚烧垃圾场预计在明年下半年建成,它可以有效地降低垃圾填埋场的负担,减轻财政压力,是成功做好垃圾分类的必要条件。同时,源头管理也始终不能放松。只有两者都能彻底落实下来,垃圾分类工作才能正常运转起来。
相关链接
什么是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可回收垃圾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物。主要包括:1.纸类;2.塑料;3.金属;4.玻璃;5.织物。
不可回收垃圾指除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常见的有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