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区西山炼丹台是马真人修炼得道之所,他留下许多造福民众的仙踪古迹。在西山山麓周边设置“二十八宿”星座泉井,古城中最著名的两口“八角井”,现仅存留西门街道堂前的一口(建于五代十国时期,距今1100多年历史,是瑞安最古老的“八角井”)。古井及古迹是一座城市历史文物非常重要的宝贵遗产。
清朝洪锦雯登西山怀古赋有:“真人一去紫霞散,石井空遗列宿排”之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马真人名湘,号自然,盐官(浙江海盐)人,世家为县之小吏,独妙经史。遇一异人,称谓“石并仙”,名魏伯阳,随之遍游方外,授予异术。马湘游历至瑞安城,对山环水,拥龙虎镇大江的地理优势,倍加厚爱,便将西山东麓作为修炼之所。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马湘卒于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待考!殓葬盐官宅第东园。第二年,有人上奏朝廷,称:创州梓潼(今属四川)道士马自然,白日升天。宋真宗诧异,旨谕发其盐官冢地,墓中只有竹杖,不见尸骸。
真人炼丹台位于西山电影院东侧,背依西山向东延伸,系一长方形西宽东狭的大岩石,平坦如台,石台东、南、北皆悬崖,在台上可遥望龙山挥带飞云江入海,水潮一色,海云涌涛,令人胸襟顿开,择定驻此修炼,遂在石台上建造一座坐西朝东木结构的3间平房,称“玉皇宫”(今为光荣院院址)。据传,石台东北侧岩壁刻有两首马湘题诗,其一为:“昔日曾随魏伯阳,经年醉卧紫金床,东皇道我多惰懒,罚向人间作酒狂。”因年久二首诗岩刻已湮灭。
真人卜居西山炼丹台修炼时,常有“紫霞”笼罩于他的修炼精舍,故西山又名紫霞山。炼丹台北有紫霞洞,洞后山崖石壁平直如嶂,俗称该石壁为“板嶂岩”,石壁上刻有“紫霞山”三字,相传为马真人墨宝。
真人饮酒一斗不醉,遇有病人求医,真人用竹杖敲打其病身,并就地撮土,杂以草木,揉为药丸相赠,无不药到病除。梁天监年间(公元502至519年)记载:马湘隐士,舍宅为寺,名悟真寺,俗称喇嘛寺,今为人民剧院院址。悟真寺原题联:“暮鼓晨钟唤醒尘世名利客,金钱宝筏普渡苦海梦迷人。”
马真人观察瑞城地貌风水及西山山水的水源,西山水源系从岩石裂隙中四季喷流和西高东低的地理自然流向,拟在西山周边山麓,用天像“二十八宿”星位,筹建28个泉井,以利群众生活及消防用水。真人随即选择原城关28名殷商富户,嘱其按图各自掘井1个,造福于民。原城关最显灵气的两口古老“八角井”,一在西门街“道堂”前的西山东麓,一在西大街人民剧院后面的西山东麓,二泉井水甘洌,历朝为一方民众之生活用水(二十八口星宿泉井的具体方位不详)。“文革”期间,为“抗战备荒为人民”,在西山建造防空洞,因而使西山自然水脉流向受损,部分泉井枯水及井水变混。西门街道堂前的“八角古井”,亦曾枯水很长一段时间,现今井水盈满,养有一群田鱼。这是在西门街居民区干部及群众的不懈努力下,清理水井周边环境卫生,严格监督管理,方能保护这口古井。西大街人民剧院后面的“八角古井”,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被人为破坏,古井被填平让人痛心!
古城的星宿井和许多水井,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大部分已遭废弃和填塞毁灭。上世纪60年代,防疫人员在老城关29个居民区进行调查,测量(井水含量)统计结果,城区星罗棋布,大小不一的水井共有132口,每个居民区平均有4口多一点水井,其中浦后居民区有11口水井。后老城区存留至今尚可作为群众生活和消防用水的大小古井有19口。
其中,打绳巷居民区共有3口泉井,位于打绳巷中心区,自西向东成为轴心直线而建。绳心巷口的“六角井”与第四组的“八角井”相距约50米,在平坦的轴心线上掘筑大小不一有六角和八角井架的3口泉井,且在六角井架内刻有“冰雪”二字。笔者记得有一对“龙眼井”,井位于新街居民区新街街道东侧,两井南北相距约30米,两口“圆形井”的井架成一直线突出,状似眼球,井水清冽,为一方群众的生活及消防用水,该井当时被誉为“龙眼井”(与小东门“龙首桥”相呼应)。“文革”期间,被人为地破坏,二井被填塞,北井井架今尚留原状,南井井架已夷为平地,殊为可惜。
另据《嘉靖瑞安县志》、《万历温州府志》均记载:马湘为南朝萧梁时人。邑儒孙诒让对此事作过考证,认为上述志书记述皆误,马湘应为唐代人,卒于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
西门街八角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