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从2003年开始推行政府采购制度,2004年9月,市招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招投标中心成立后,我市政府采购真正实行了管办分离,成立5年多时间,承办政府采购项目1183宗,交易金额55878万元,为市财政节约资金12155万元,极大推动了政府采购制度在我市的发展。
政府采购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对涉及到各个环节相关部门的工作方式及相互之间的协调衔接都提出新的要求,但作为一项新推出的制度,在实施初期阶段,不可避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政府采购价格高、质量差、效率低问题最突出。近年来,在市公共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领导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我市的集中采购机构,并作为政府采购操作主体,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着力在解决群众普遍反映的价格高、质量差、效率低等问题上下功夫:
一、殚精竭虑把好经济节省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积极从采购前、采购中等各个环节严格控制和防范采购价格高的市场风险。一是科学实行购前调查论证。对协议采购、定点采购、大额采购和重点采购等项目,每次招标文件发布前,都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及时掌握市场价格信息,建成系统完备的市场价格信息库,还结合之前标后检查中反馈来的问题,邀请相关厂家(供应商)、采购人、专家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招标文件进行充分讨论,征集对采购项目配置要求、投标资格和评标办法的意见,防止采购人设定倾向性、排他性条款,制定科学合理的招标文件。二是科学把握市场竞争规律。在招标采购报价中,明确要求投标商必须要低于市场平均价,如高于平均价,供应商承诺“一赔十”。2008年,联合供应商举行“空调采购惠民”活动,同品牌空调以政府采购价出售给市民,让市民共享实惠、参与监督。在定点协议采购中,对同一种产品一般确定两家以上供应商作为供货单位,保留采购人自主选择的权力。三是科学组合实现规模效应。目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完善,或者说大部分单位根本就没有采购计划。采购单位基本上是即时申报采购,今天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次多量少。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政府采购的集中优势体现不出来,而数量往往是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在项目生成和准备阶段,对采购人的委托项目进行精心设计、重新拆分、科学合并,把不同单位类似的采购需求组合到一个项目中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发挥了规模效应。例如,2008年,通过对教育局下属各学校多媒体小平台采购需求的整合,化分散为集中,当期多媒体小平台的政府采购价格比当时市场价便宜25%左右,价格优势十分明显。
二、一丝不苟把好采购质量关。一是标后监管全方位。从供货到使用,严密组织采购验收、标后回访,对采购质量、价格、服务、合同履约进行满意度和诚信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供应商诚信评价系统。公共资源交易管委办,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办公用纸、办公家具、电脑等项目的定点采购标后检查。2009年,查处了偷换电脑内存条案和假冒“红叶”牌投影幕案,通过标后监管查处,强化了中标供应商的优质服务意识,维护了使用单位的权益,督促了合同双方的诚信履约,维护了公共采购的市场诚信。二是主动监管全时空。创新标后管理新办法,推行标签管理制度,规定供应商通过政府采购平台所采购的货物在交货时必须张贴标后管理标签,该标签的规格、色彩、内容由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一设计制作,标签内容包含供应商名称、货物质保期限、售后服务电话、监督电话等。通过这一管理制度的实施,不会因为采购具体经办人更换而使售后服务无法落实,不会因为我们没有上门回访检查,就不能发现供应商不诚信或售后服务不周到的问题,为采购人及时便捷地解决采购货物在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灵活机动把好时间效益关。为了防止腐败,实行了申购、审批和采购三分离,中间增加了一些程序性的时间。三分离后,如何实现申购者、审批者和采购者三者“无缝对接”就显得十分重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实际操作中努力探寻好的实现路径。一是提前告知现场服务。首先和审批者做好“无缝对接”,对计划性、季节性、时节性的采购项目,积极和财政局做好衔接,争取做到早介入、早准备。其次和申购者作好“无缝对接”,对每起采购项目都能够在采购咨询时就把整个工作流程、相关问题和负责人一次性提前告知采购人,做到“一条线通畅无阻、一个人负责到底”。二是完善设施提高素质。引进业务处理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系统,组织办公自动化培训,熟练掌握自动化办公技能,实现信息共享和办公网络化、电子化、无纸化,积极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简化程序缩短时间。按照《政府采购法》要求,重新梳理政府采购流程,在不违背法律的情况下该减短时间就减短时间,用最短的时间完成采购任务,使采购计划基本达到随到随采购。四是开设绿色通道。对通用性物品,积极推进协议供货、定点供货,解决采购效率和程序的矛盾,节约资金,方便群众。对应急性小额零星货物积极采用电话竞价或现场询价采购,最大限度地解决采购效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