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首家农耕文化展览馆在陶山镇荣垟村建成开馆。本报12月21日和24日相继对此进行报道,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说,该村收集近500件乡土气息浓郁的昔日农家家具、农具,并成立农耕文化展览馆供人欣赏,发扬了传统的农耕文化,值得学习和借鉴;也有网友提议,荣垟村农耕文化馆不能流于表面,要完善解说制度,传达古农具蕴含着的历史意义,真正起到人文主义教育的作用。
古农具: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
【绯色烟雨】:古织布机、藏酒器、风车、水车……这些都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它们再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突出了农业是我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根基。与此同时,阐述了农耕文化是构成中华文明的基本色调。让21世纪的孩子去了解和学习这些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棋如人生】: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展现手工时代的农具,荣垟村农耕文化展览馆是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历史、感受变迁的平台。这些古器具中,有的已有数百年历史,如古织布机,不禁让人联想起男耕女织时代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憨厚善良的牛郎在田里耕作,年轻貌美的织女坐在织布机前娴熟地织着布,多么和谐的一幅画面。
【我不是太阳】:看了这篇报道我才发现许多展品小时候见过,家里也用过,比如说抓爬等。现在社会进步了,许多农民都使用高科技种田了,自然也就不需要这些农具了。感觉放着碍眼,很多人就把它们当柴火烧掉,谁也不曾想过曾经丢在旮旯的废弃物现在竟成了展品,荣垟村的想法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木木】:那天,我认真参观了荣垟村农耕文化展览馆。一楼陈列的雕花大床、洗脸架让我印象深刻。小时候听外婆说,这样的雕花大床只有地主家才有,穷人家是不敢奢望这样精致且高昂的家具的,它象征着财富和地位。看着栩栩如生的花鸟,夺目的金粉漆,我不禁被古人的巧夺天工之技所折服。
建议完善解说
【一打蛋挞】:想必每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荣垟村农耕文化展览馆展出的500件展品又都蕴涵了多少前人的故事呢?除了黄可金的三件遗物有了比较详细的解说外,其余大大小小的展品大多只罗列了名称,对于参观者来说,这些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它们的构造、用途等也是人们所想了解的范围,建议该展览馆完善图说。
【奶油冰块儿】:对,像有些历史展览馆一样,也可安排专门的解说人员,这样就更加生动具体了。不然仅凭那几个文字不足以起到人文教育的作用。你看瓯绣现场有专人演绎,就吸引了大多数参观者驻足观看。通过表演者的介绍和示范,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绯色烟雨】:荣垟村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农耕文化展览馆作为一个载体,要给学生们提供一个人文教育的作用。该馆可拍摄图片,撰写详细的文字资料,派发给学生们学习。
(记者 薛琳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