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科,瑞安西部永安乡的一个村庄,距瑞安市区40多公里,这里坐落着精美绝伦的卢金峰墓。
过去,“六科”在瑞安人心目中就是代表最穷苦的地方。经常听到大人在教育小孩时会说,“把你送到山头六科吃番薯丝”,这是对不好好学习的孩子的吓唬。
而村名“六科”的由来也有多种传说。村支书卢献光告诉记者,听老人讲起,原村里有六水汇聚而始称“六源”村。大约在明嘉靖年间,六源有五位秀才携一书童进京赶考,结果六人均中了进士,于是就改成现名六科,意为六人科举及第。六科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鹿窠”,意为野鹿群集。
六科地处深山,交通的不方便,也带来另外方面的好处。这里有保存完好的明末清初木构民间祠宇建筑的卢氏宗祠、南戏文化遗产的清代木构古戏台、独具特色农村文化的金字《朱子家训》屏风,还有堪称瑞安古代坟墓建筑艺术之最的卢金峰墓。
卢金峰墓坐落于六科村东山南坡,坐东朝西,当地人称为东山坟。卢金峰坟墓颇为引人注目,但有关卢金峰的生平却知之甚少。据六科卢氏族人提供的谱牒资料显示,卢金峰为人明敏,才力出群,充邑粮长,急公全私,族党亲戚,咸倚庇焉。他先后娶了三房却俱无子嗣。
该墓建于明嘉靖间 (1522~1566),有墓和享堂组成,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是瑞安现存的最大古墓。坟墓上下分五坛,下三坛是拜台,逐坛依着山坡坡度建造,均用刨面白石铺设,并向上逐坛递减宽度。每坛两侧均置踏跺三级,最后一坛有踏跺五级。各坛两侧都建青石屏风墙,墙壁上有浮雕、上面设置屋顶,盖着青石雕成的瓦。第二坛前有青石栏杆,配以精美的青石雕荷叶荷花状作为支柱,踏跺三级。第四坛正中立墓碑一方,上阴刻“金峰卢公墓”五字,上置荷叶状碑盖,碑前地坦成龟背状隆起封堆。第五坛后面是神龛牌楼,五间,通高2.40米。明间檐柱方形,高1.37米,上置坐斗,下有石础,台基高0.70米。明间檐柱上架额枋,前浮雕双狮抢球,上置补间坐斗二个。屋檐明间最高,次间、梢间递减。屋顶用青石雕成的筒瓦,正脊上有龙头纹吻兽。牌楼后壁和两侧石屏上浮雕廿四孝图。墓室前为祭坛,中间铺有石板通道,其两旁有池塘。祭坛右侧是享堂,为原坟院旧址,有原坟院祀堂一间,左右贴房各二间,石门一座。现在祀堂和贴房已毁,在前角石门尚存。
1983年10月30日,在瑞安县文物馆工作的潘知山、冯雪松、杜锦春等3人对卢金峰墓进行调查登记。1990年7月,推荐其列入第三批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当月21日,被瑞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日前,记者随同市文物馆的专家对新修缮的卢金峰墓进行验收时,惊奇于其青石浮雕的精美,题材多样而广泛,形象出色而逼真。只见神龛牌楼一梁上雕刻着两只鸟,母鸟从远处啄来小虫子,向前伸展身体,把小虫子喂给小鸟。小鸟张开嘴接着,其情其景可亲可爱,充满情感。在神龛牌楼底部,青石浮雕更加令人称奇,有跃出水面的鲤鱼、有奔跑中的战马、有腾飞中的麒麟、有衔着灵芝的野鹿、有绽放盛开的牡丹。
牌楼后壁和两侧石屏上浮雕廿四孝图,不论人物、房屋、马匹、树木、山水和飞鸟等,皆雕刻精细,技法圆润,手法十分写实,作品动感极强,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古代雕刻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
市文物馆馆长陈钦益告诉记者,卢金峰墓规模宏大,构筑考究,墓上数十件青石高浮雕,题材广泛,形象逼真,极为精美,为明代民间石雕之珍品,反映明人“厚葬以明孝 ”的意识。神龛牌楼系青石仿木构形式,屋面刻出瓦垄及勾头滴水,左右两侧神龛均系仿木构形式,对于研究浙南地区古代墓葬建筑艺术和形制及古代丧葬形式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
陈钦益说,此次卢金峰墓维修工程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文物原则进行,并尽量使用原有材料,使其恢复原貌。下步还将对享堂和围墙等进行维修,以全面保护好温州地区这一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明代墓葬。目前已申报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