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翊中用整个生命来当“教师”的人
■记者 蔡玲玲

  编者按:

  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这让我们想起那一位位为我们展开和提升人生的恩师们。他们言传身教,育人有方,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在瑞安的教育界,更有那么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他们是这个城市的功臣,是这个时代的功臣。

  从本期起,《瑞安文化老人·教师》系列,将迎来我市一位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以他们的文化精神给予我们的人生以永远的观照。

  

  在瑞安,项竞、张翊中伉俪,是我市德高望重的教育界老前辈。他俩一生坚守三尺讲坛,退休之年还在为瑞安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余热。

  几日前,在约定的时间,记者登门拜访项、张伉俪。门一打开,张老师站在门口亲切招呼着;慈眉善目的项老师,则端坐在客厅微笑着。都说时间是最严酷的史官,年岁的增长可能削弱体质,但是,两位老先生仍然思维敏捷、言语温文,更是彰显出了一种岁月沉淀之后的人格魅力。

  项竞是瑞安较早一批接受过西式教育的“绅士”,在这次采访中,项老先生一如既往要发挥“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礼让张翊中老师先期走进《瑞安文化老人》栏目。

  志同道合的新青年

  追求自由恋爱、志同道合

  项竞、张翊中先生所居住的虹桥路寓所,离繁华喧闹只有一个转弯的距离。随着张翊中的叙述,世俗的纷扰喧闹缓缓隐退,时光仿佛倒流,从纸袋里掏出的泛黄的旧照片、旧资料,穿越这个2010年暮夏的午后时光,鲜活了起来。

  小时候,张翊中家境贫寒,但学习成绩优秀。1939年,张翊中从瑞安中学毕业后,在城区外西南北小学(今瑞安城关三小前身)代课。当时,她年仅15岁,连最起码的课堂纪律都无法维持。

  幸运的是,她的叔父张一纯那时正在温州师范学院教地理。张一纯与夏鼐(考古学家)、孙正容(史学家)等交往甚密,著有《经行记笺证》(中华出版局)等著作。张一纯得知张翊中的情况后,就竭力主张让她报考温师院。这样,张翊中终于跨进温师院的校门,成为当时凤毛麟角、学有专长的“女师范生”。

  从温师院毕业后,张翊中先后在瑞安市东北镇中心小学、林垟温师附小、宁波师范学校、杭州女职学校、温州工农干校、瑞安城关一小、四小、五小(市实验小学前身)等学校担任教师、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务。无论岗位如何变动,她仍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教书授课。张翊中的孙女——北京大学研究生项怡之说,“因为记挂着孩子,所以奶奶对书强调的是‘生动活泼,故事性强’。奶奶是真心地喜欢孩子。这种爱赋予了奶奶对教育的强烈责任感。她认为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源于学习,因此苦苦探索如何把已有的知识传承下去,如何传授做人的道理。”

  爱教育事业,还让张翊中收获了志同道合的爱情。

  既是瑞中初中同窗、毕业后又同是从事教育事业,正当年华的张翊中和项竞情投意合,走到一起。1948年10月,他们的结婚启事在《浙江日报》上刊出。当时,项竞27岁,张翊中26岁。作为新青年,他们不仅选择了晚婚,还坚持在杭州举行文明婚礼。没有嫁妆,没有满堂的摆设,婚礼简朴又隆重,更富有浓郁的文化情愫:礼堂入口处设置了来宾的“签名录”,上面写有数百字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骈文,出自由瑞中毕业、当时就读浙大的高材生宋炎之手笔。可惜的是,“签名录”在“文革”期间散失了。

  素质教育的先行者

  “没有哪个学生是‘坏’学生”

  张翊中极力提倡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强调推行启发式,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她撰写的教学论文,如《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草船借箭>教学浅见》,《<狼和小羊>教学谈》等多篇文章发表在市、省级的《教学研究》、《教学月刊》等刊物,对推动语文教学改革起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她对导教导学颇有经验。张老师的教育思想,用当今的话来评价,她是一位教育素质的先行者。”曾与张翊中共事的中学高级教师林永棣说。

  “张老师待学生如儿女,不管家境贫富,不管成绩好坏,都备加关心、爱护。”她的学生金美云说。新中国成立前,有个学生家里非常贫困,总是衣衫褴褛,甚至辍学到街上卖饼。张翊中得知,便跑到街上找到他,焦急地问道:“上课时间你在这里卖饼,还不赶紧上课去啊。学费你不要担心了,我会解决的。”不仅如此,她还从家里拿来弟弟的衣服给学生穿。

  遇上调皮爱叛逆的孩子,张翊中循循善诱;遇上成绩很差却劳动力强的学生,她就从此方面鼓励进步。张翊中说,在她眼里,没有哪个学生是坏学生,因为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总是可爱的优点。

  正如张老师所说:“我看见小孩就开心,打心眼里喜欢他们,忍不住去关爱他们。”她是在用整个生命的精力来投入“教师”这个事业中来。

  家庭教育的力行者

  创办市第一所家长学校

  1978年退休后,张翊中受聘于市进修学校、瑞安师范学校等学校,继续任教十来年。1989年,她以瑞安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理事和市退休协会副会长的身份,在实验小学主办暑期班和剪纸班,丰富小学生假期生活、培养技能。作为主办者,诸多事项张老师都亲自动手,忙前忙后,非但不取分文报酬,还自掏腰包贴上车费、茶水费。

  凭着教育敏感,张翊中把目光移向了家庭教育。“创办家长学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使张翊中深深感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首先,教育子女难,创办家长学校是广大家长发自内心的要求;其次,作为一条家庭教育的新路子,它是家庭和学校两者教育的契合点。

  1990年,张翊中临近古稀之年,创办了瑞安市第一所家长学校——城关镇小家长学校。这个特殊的班级,学生全是家长,而从班主任到校长均由学生担任,课程的内容是关于“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开发儿童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家庭教育的方面。家长学校的举办,使家长明确认识到对子女实施正面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在市妇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领导指导下,全市的家长学校遍地开花,到1997年已发展到66所,结业家长达3万余人。

  除了创办学生家长学校,张翊中在退休后,继续撰写发表家教等文章50多篇,编写《家长热门话题》。一些优秀的家教作品如《谈家庭教育中的“五重”和“五轻”》、《要尊重儿童》、《早“餐”不是早“点”》等相继刊发在相关杂志或县、市级媒体报纸上。张翊中本人多次获市、地少儿工作优秀奖。

  八十寿星走过钻石婚

  十年间隔出书为纪念 

 

  今年,张翊中八十八米寿,老伴项竞八十九高寿。这对寿星伉俪,已共同走过罕有的钻石婚。今天三月份,在其子女帮助下,他们出书《椿萱集续编》,距离第一本《椿萱集》,间隔了十年。

  十年前,两位寿星双双喜迎八十大寿之际,四个子女欲摆寿宴为父母庆贺,遭到两老的断然拒绝。于是,子孙们商讨其他的庆贺方案,最后确定以举办感恩为主旨的家庭笔会。2001年冬,他们主持编印《椿萱集》以作纪念,集结了寿星朋辈、学生和亲友们描述记录老人的生活、工作的文字。取名《椿萱集》,是因为,椿树因其高龄,便以椿庭代称父亲;萱草又名无忧草,因“北堂树萱”指母亲居室,代称母亲。

  《椿萱集》的面世,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很多反馈,想不到大家会这么感兴趣”。张翊中家里有一只纸袋,装满了厚厚的来信。也正是因为太多人的关注,让他们有了更大的信心编印《椿萱集续编》。

  我市的文史专家,同时兼是张翊中得意门生的宋维远为这两本书作了序,认为《椿萱集》与19世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著的《爱的教育》有异曲同工之效,“该书是一部爱的家庭史、爱的育儿经,儿女必读书和父母手册。”这两本书中有较多上下辈之间慈爱、抚养、教育、孝敬、侍奉的具体例子,在某个角度看,也恰巧是用十分具体、生动的行为细节、理念、来诠释了“人生四要”——爱国、孝亲、尊师、重友。此外,书本中提到的许多人物,将会为瑞安教育文史界留下有价值的可贵资料。

  亲友眼中的张翊中

  我市文史专家宋维远(张翊中的得意门生):吾师一生供职教坛,执粉笔届满,仍热心乡里推广家庭教育,笔耕不辍,桃李满园。几十年常得吾师一如既往的亲切教诲与关爱,师生情谊未尝中断。朝花夕拾,不忘奖掖。学问犹如尺寸增益,皆应归功先生启蒙愚钝之德。

  心理学教授章毓光(张翊中的忘年交):张翊中的怪异之处,是“不干就会生病”。敬业精神使她继续把爱撒向学生、甚至学生家长。“撒向人间都是爱”,用在张翊中身上,特别贴切。

  温州地区优秀教师项怡华(张翊中的孙女):奶奶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教育事业,虽然两袖清风,但她在精神上是最富有的,因为她拥有那么多真挚的爱,因而感觉到了幸福和无憾。我会将奶奶对我的教诲与无私的爱永记心头,像她那样毫无保留地付出,使自己在平凡的生命里也能审视出一种超常的美来。

  (摘自《椿萱集》、《椿萱集续编》)

  ui an

  Tel:6688 6688

  张翊中名片

  张翊中,女,1923年出生。温州师院毕业,从教30余年,先后担任语文教师,中、小学教导主任、校长。退休后,创办瑞安市第一所学生家长学校,在原城关教办、市教师进修学校、瑞安师范学校贡献余热。迄今共撰写发表家教等文章80多篇。多次被评为市、地少儿优秀工作者。1992—1994年,被评为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和省家教先进工作者,入编《当代浙江专家名人大辞典》。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经济
   第04版:热线
   第05版:网事
   第06版:关注 爱的十年
   第07版:关注 爱心十年
   第08版:关注 爱心十年
   第09版:关注 爱心十年
   第10版:娱乐
   第11版:人文
   第12版:广告
   第13版:专版
   第14版:风行
   第15版:风行
   第16版:车周刊
张翊中用整个生命来当“教师”的人
瑞安日报 人文 11 张翊中用整个生命来当“教师”的人 ■记者 蔡玲玲 2010-9-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