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2000多万元的助学款,大部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捐献。他们中,有离退休老干部、机关干部、工人、农民、教师、学生、记者、企业老板、个体户,有反馈爱心的受助者,有在外工作的瑞籍人士,有华侨、侨眷,甚至还有外国友人。
这一个个富有爱心的名字,或无名氏,将永远记载在助学工作档案中,更铭记在数千名受助学生的心里。
第五章 一位老人
“爷爷,待会儿您去哪?要不要我送您过去呀?”8月11日,在我市2010年度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启动仪式后,两名青春少女亲昵地挽着一位耄耋老人走出会场,边笑边撒着娇。老人一直咧着嘴不停地笑,一脸慈祥地望着她们,眼中满是爱意。
他们不是亲生祖孙,却胜似亲生。
这位老人是我市离休干部李永琳,两个女孩是他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结对资助的大学生。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开展以来,老人已“认”了11名“孙子”、“孙女”。
老人出生于1930年,现已80岁。新中国成立前,他就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到家乡,在莘塍民公学校任教,直至1986年离休。离休后,他没在家自享清福,而是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每次获悉哪里受灾受难时,听到哪家孩子上不起学时,总是慷慨掏出自己的离休工资。
在各类慈善中,老人最热衷地还是帮助贫困大学生上大学。
2001年,市红十字会与本报第一次组织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老人就主动找上了门。在见面会上,当贫困学生小李讲述自己因家庭困境无法上大学而垂泪时,老人也潸然泪下,当场就说:“孩子,你安心上学去,3年的学费都由爷爷来付。”
就这样,老人多了一个“孙女”,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接下来的9年里,老人的“孙子”、“孙女”每年都在递增。今年,他刚刚又认了两名“孙女”:一名是低保家庭的孩子,一名是烈士的后代。
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林峰告诉记者,为了资助这些孩子上学,老人每年至少要拿出两三万元,这还不包括老人平时从事的其他慈善事业,每年花费可不少。他们曾劝老人留一些给自己养老,但老人不以为然,经常主动找上门以各种名义捐款,还总是说:“我留那么多钱干嘛?”
记者采访老人时,老人正拿着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就学的“孙女”陈若文带来的一份礼物。这礼物是一张成绩单,上面写着“班名次第一”。老人看了一遍又一遍,开心地笑得合不拢嘴。
“我最开心的事,是孩子们拿奖学金、入党、找到工作!”老人的记忆力很好,他能清楚地叫出11个孩子的名字,他们以前和现在的情况。他自豪地说,他的5个“孙子”、“孙女”已毕业,并找到工作,其中有的考上研究生,入了党,其他还在上学的都是学校里的尖子生。
孩子们也和老人很亲昵,每到暑期、寒假从学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老人,没事也会上门聊聊家常,腻着他。不知情的人都会认为他们原本就是一家人。
“我已经老了,可我希望自己还是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老人说,他已跟儿子说好,如果他哪天突然不在了,儿子要继续一如既往地去帮助这些孩子。
儿子答应了。因为,他知道这是父亲这辈子最终的人生目标。
第六章 一位老板
采访余碎斌时,记者在公司的墙上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尚德修行,不断创造财富;济贫扶弱,真心回报社会”,这是余碎斌的座右铭。
毛晓宇是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开展后接受资助的第一名大学生,资助毛晓宇的,就是余碎斌。
余碎斌堪称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最具代表性的爱心人士,从资助毛晓宇开始,10年里,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中,一直有着余碎斌活跃的身影。
余碎斌是浙江华滨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慈善爱心,在瑞安几乎是家喻户晓。他的企业里,半数以上是残疾员工。对于捐资助学,他更是从不吝啬,以至于在当地,流传开了这样一句新俗谚:“要读书,找碎斌。”
2001年8月1日,本报刊登了一则报道,一位考取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学生因拿不出学费而焦急万分。余碎斌看到报纸后,立即打电话询问,当即表态愿与贫困生结对,承担这名学生4年大学所需的全部学杂费、生活费、住宿费及路程费。在毛晓宇4年的大学生活里,余碎斌共拿出6万元,帮助毛晓宇度过困境,完成学业。
毛晓宇,不过是余碎斌资助过的众多贫困的学生之一。
每年暑假,总有得到过余碎斌帮助的学生特地到他家或企业看望他,向他汇报这一年的学习情况。而余碎斌丢开事务,每次像接待贵宾一样款待他们,并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人生感悟,勉励他们好好学习,走向社会之后要努力工作回报社会。厂里人不解余碎斌何以会如此隆重接待,余碎斌说,这些年轻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以真诚的心对待他们,就像在他们的心里烙下真诚的烙印,以后他们也会以真诚对待他人。
据统计,自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开展以来,余碎斌共资助贫困生上大学70多人,累计金额120多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笔钱,只是余碎斌用于慈善事业的很小一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余碎斌为社会各类公益事业捐款数额超过2000万元。余碎斌也多次被评为瑞安红十字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他以逾千万元的捐赠,名列中国福布斯慈善榜第63位;2006年获省政府慈善先进个人奖;2007年,跻身“中华慈善人物”。
“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携手慈善,共创和谐”,这是余碎斌一直奉行的慈善精神。
余碎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所有的企业家作出了榜样,同时,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众多资助贫困生上大学的企业家们的爱的影子。
第七章 一位友人
酒井拓夫,日本友人,世界制造业500强企业日本荏原制作所驻华首席发言人,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也成了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的捐助者。不过,记者这次采访时获悉,酒井拓夫已于今年5月份回日本。
2003年,荏原和浙江嘉利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嘉利特荏原泵业有限公司,酒井拓夫就成了瑞安的常客。
2006年8月的一天,公司党支部书记曾一松和酒井拓夫聊天时,讲到了《瑞安日报》上刊登的“资助贫困生上大学”一事,酒井拓夫很感兴趣,马上托付曾一松帮忙联系几名贫困生。于是,通过市红十字会,两名贫困生成了酒井拓夫的结对资助对象。
朱云宣,父母双亡,跟着奶奶生活,当年考上温州医学院;金迎,父亲过世,和母亲相依为命,当年考上浙江大学。家庭的贫困,使两名如愿以偿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心里纠结着:不去上学,心不甘;上学,钱无着落。
2006年8月23日,是朱云宣和金迎难忘的一天。那一天,他们见到了身着黑色西装、白衬衫,系领带,戴眼镜,满头白发的酒井拓夫。
酒井拓夫告诉他们,他会拿出4万元资助他们完成学业,让他们不要为生活担心,他同时勉励他们,要好好学习,做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4年过去了,现在,金迎已大学毕业,在外地一家烟草公司工作;朱云宣是5年制学业,还有一年毕业。
“看到满头白发的酒井拓夫先生,我有一种亲切感,当然更多的是感激之情。”朱云宣说,由于通讯不便,而且酒井拓夫大部分时间不在瑞安,她都是通过曾一松了解酒井拓夫的有关消息,并让曾一松将自己的情况转告酒井拓夫。现在一家医院实习的朱云宣把自己的工作时间排得满满的,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有时遇到急诊病人处理到凌晨一二时才能睡,甚至于睡梦中还在跟着老师诊治。”
“我感觉自己肩上仿佛挑着中日两国的友谊,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早日工作,回报社会。”她说。
曾一松与酒井拓夫比较熟悉,记者从他那儿得知,酒井拓夫原来与中国有着很深的一段渊源,他是日本战争孤儿,从小生活在中国东北,20岁左右才回日本。
“是中国人把我养大,我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酒井拓夫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他热衷慈善和中日友好事业,被称为“日中友好民间使者”,为了中日世代友好奔走于两国之间,在1989年11月、1999年11月、1999年10月,分别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朱镕基的亲切接见。曾有媒体称之为“用一生塑造和平”。
资助贫困生上大学,让酒井拓夫与瑞安结了缘,与瑞安的贫困学子结了缘。酒井拓夫曾对贫困大学生说过一句话,也成为朱云宣等人的人生目标——“好好学习,认真读书,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