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他们怀揣着梦想,但被风雨折断了翅膀,当一抹抹关爱的阳光,照耀他们,他们终于振翅飞翔。社会的真诚关爱,激发了受助的贫困学子们自立自强、立志成才的决心和信心。助学活动开展10年来,已有750多人顺利完成大学课程,或走上工作岗位,或考取研究生、博士生。
感恩回馈社会,成为许许多多受助学生的自觉行动。许多已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受助学生,捐出自己的部分工资;许多在读的受助学生,利用假期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向灾区捐款献爱心;还有许多受助学生,主动加入红十字会志愿者队伍,参与各项公益事业。
第二章 一名博士
“只要付出一点爱,就可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一个好心人资助贫困生上大学的故事再次演绎了这个道理,并在毛晓宇身上得以体现。他也是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中受助的第一人。
2001年,原瑞安丽岙镇的毛晓宇,以总分684分、瑞安市理科第2名、全省第26名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和技术专业。
这成绩足以让许多家庭欣喜若狂,但毛晓宇一家却愁眉不展。父母身体不好,昂贵的医药费让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每年5000余元的学费和尚无法预料的生活费、交通费等等,成了全家人不敢触碰的数字。毛晓宇因此多次萌发弃学的念头。
就在这时,瑞安日报社获悉毛晓宇的困境,立即派记者采写、刊发了《684的高分 沉甸甸的学费》一文。该报道引起热心人的关注。见报当天,丽岙镇政府表示要资助,素不相识的市民顶着烈日来到毛晓宇家塞给他红包,很多人打听到电话表示愿意帮助……
最后,市华滨包装材料厂董事长余碎斌表了态:“别争了,晓宇4年清华本科费用我全包了。”毛晓宇接下来的4年大学生活,余碎斌共拿出了6万元。
远在北京的瑞籍中科院院士戴金星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报道后,也特地打来电话,鼓励毛晓宇要化压力为前进的动力,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读书。
毛晓宇入校后,戴金星又专门抽出时间接待他,鼓励他不要气馁。
前两天,当记者电话联系到身在北京的毛晓宇,说起10年里的那一幕幕,他在电话中的声音有些哽咽,他还记得每一个场景,他说他的心里感到暖烘烘的。
“走过了那个最难的坎,我的生活和工作开始变得越来越顺利。”毛晓宇说,清华大学人才济济,他的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但他是最努力的人之一。2005年,他顺利通过本科学习,并获得了十分难得的在校直接读博士的名额。今年7月份,28岁的他又顺利拿到了光电子博士学位。
对于自己学业的具体情况,毛晓宇没过多介绍。他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些年的就学历程。他说:“我读书不只是为自己,还要为关心我、帮助过我的人而努力。这一直是我奋斗的动力和源泉。”
毛晓宇因成绩突出,刚拿到博士学位,就被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招入麾下。目前,毛晓宇从事导航研究,年薪10多万,还成了家,妻子来自唐山市。
“我一定会把他们的爱心和精神传下去的!”毛晓宇说,他一定会像余碎斌、戴金星,还有那些不知名的好心人一样,努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第三章 一个10%
前几天,金小小将200元匿名汇到了市红十字会的账户上,这200元是她刚刚拿到手的工资的10%。这也是她今年第6次匿名募捐了。
金小小来自湖岭镇。2005年,她参加高考只得了486分,上了第三批本科分数线,收到的是一张民办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每年学费需13500多元。
父母打散工,弟弟还在上学,高昂的学费令这个原本就较为贫困的家庭陷入困境。一直向往大学的金小小,不得不黯然打起了辍学的退堂鼓。
机会突然来了!听说瑞安有个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后,她通过班主任试着转交了一份申请表。想不到,她很快就得到了确切的答复:每年可得到3000至5000元的资助。
“好心人都这么帮我们了,咱们砸锅卖铁也要供女儿上学!”虽然这笔资助款还不够交付学费,但好心人的鼓励,让她一家人坚定了信心。
实现了大学梦,小小在同学的眼中,永远是最刻苦、最自立的,也是最善良的。她每次考试都名列班级前三名,每年都拿到最高的奖学金。从大二开始,她还当家教,补贴生活费用。平时她生活上很“小气”,但遇到有同学生病需捐款时,她总是班级里最大方的一个。
在大四的时候,她突然放弃继续接受资助,很多人对她的行为不理解,并纷纷劝说她。她却说:“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凑齐学费,这些助学金还是用到最需要的贫困生的身上。”
去年,小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应聘于我市一家食品企业。工作有了,家里的困境也有所缓解了,但夜深人静时,她脑海中总是闪过一个困扰:“今后,我该以什么方式去回报社会呢?”
去年,她的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只够她的花费及补贴家用。今年3月,她的工资涨到了2000元。她立即萌发了一个念头:捐出每个月工资的10%,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随后,她立即行动起来,当月就拿出200元寄到了市红十字会的账户上。她已连续寄了6个月。
小小今年才24岁,与其她同龄女孩一样,她喜欢漂亮的衣服,也喜欢化妆品,但她与朋友逛街时,都会刻意抑制自己购买的欲望。朋友很不理解,觉得她太节俭了,小小却总是笑笑而不解释。
因为她心中藏了个小秘密:“衣服多一件不多,少一件不少,但省下这些钱,就能帮助上不起大学的人了。”
这是她的秘密。当记者联系小小时,她提出了不要公开姓名和身份的要求。她说,她将每个月10%工资捐给红十字会一事,家人及朋友尚不知晓。确实,如果当时她不是向红十字会打听捐款方式时,泄露了身份,她很可能又是瑞安一个默默奉献的无名好心人之一。
“我会一直这样坚持做下去的。”结束采访时,小小这么说。小小的声音很柔和,语气很坚定。
第四章 一篇文章
我叫金学诗,来自山区。绕过盘山公路,再攀上几座崎岖的大山,便来到我出生的村子。
这里房屋破旧,人烟稀少。我家搬到小镇上以后,生活仍不宽裕。父母没有文化,惟一的希望就是子女成才。父亲是天的形象,可他的身体却开始动摇了,我无法为他分担肩上生活的担子,只能好好学习,尽量减少父母的负担。我是大山里的孩子,在我降临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既然无法选择出身,那就要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我觉得贫困有时也是一种财富——一笔逼我自立自强的财富。
我是幸运的,从小学到高中,我就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资助,所以我很珍惜,读书很认真。高中时期,我有一本小小的记录本,里面满满记下我在高中阶段的所有开销和费用,这也时刻提醒自己要珍惜每一分钱。
高中毕业后,我得到了瑞安市红十字会及华峰诚志助学基金的大力帮助,使我可以顺利地步入大学的梦想殿堂。
大学生活伊始,我的所有开销就是由社会资助、自己贷款和打工三位一体汇集的。暑假,白天我去当英语助教,夜间再兼一份服务生的工作,一天只有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但我并没有被生活的压力压倒,而是选择坚持下来。因为我能体会到赚钱的不易,所以我已经习惯于不借助父母的辛苦钱经营自己的生活,因为我已经长大了,我有能力养活自己。
在大学里,我努力提升自己,参加学院举办的演讲赛、辩论赛、征文大赛等各类文化活动,我成了最佳辩手,还获得全国青少年“乐学杯”征文大赛三等奖。由于我的专业成绩一直很突出,得到了学院的认可,大一学年收获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及“三立足”先进个人等荣誉,并获得了院级“一等奖学金”及国家奖学金。这无疑是对我上一学年的鼓励和激进,使我对以后的工作学习更有了斗志,让我时刻提醒自己付出了才有收获,让我有满满的斗志去迎接下一个挑战。
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大二学生,也是团干部中的一员,还是一班之长,同学们亲昵地称呼我为“西瓜”,尽管我们来自天南地北,大家性情不一,但相处得很融洽。我喜欢文艺,我愿意与所有热爱文艺的人为伍,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享受,享受每一次演出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幸福感。
可以说,能上大学已经是我的幸运了。正是在瑞安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和华峰诚志助学基金的大力帮助下,才让我怀揣希望,坚持信仰,在漫漫的大学旅途中成长。虽然现在我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但是我回馈社会的心情强烈无比,我将国家奖学金中的一部分捐献给分院的绿色扶贫创业基金,希望尽献绵薄之力,表达我小小心意。
我很珍惜读书的机会,我将更加努力,使自己不断地蜕变着、成长着。为了我自己,更为了我身边那一群有爱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