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昨天,让人心情激荡的歌声在瑞安日报社5楼会议室响起。
市红十字会副会长钱俊友站在爱意萦绕的2010年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暨第二批助学金发放仪式现场,望着300多名贫困大学生分别从爱心人士手中接过数千元的资助款,他除了和这些受助学生同样的激动外,还有着更多的感动。这感动,令他的眼眶潮湿了。
他的目光,透过朦胧泪眼,穿越时空,回到了10年前。那也是一个骄阳似火、爱心似火的8月,那一月,他所在的瑞安市红十字会和瑞安日报社倡议发起了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大学活动。从那时起,每年都有一大批贫困学生得到爱心人士的资助,如愿走上就学之路,受助者越来越多;从那时起,每年都有一大批爱心人士加入到资助者的行列,爱心队伍越来越庞大。
10年,弹指一挥间,却有许许多多感人、动人的故事,像一幅幅画卷,在钱俊友的眼前缓缓拉过……
它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受益学生从最初的一年30多人,到今年的1100多人,10年间,累计帮助5000多人次的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发放助学款2000多万元,这些助学款绝大部分来自社会人士捐献。
国家、省级等媒体对这项助学活动投以关注的目光,并不吝篇幅予以大力宣扬。这项活动甚至还上了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
当一项善举,跨越了10年,它已成了一个品牌,成了一张城市名片。这爱,已变成了一颗心,一座城市怦怦跳动的一颗爱心!
第一章 一项善举
“行,就这么办吧!”
2001年7月上旬的一天,在瑞安日报社总编办公室,报社总编陈思义、新闻部主任朱友好,市红十字会秘书长周锦文、办公室主任钱俊友4个人,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们当时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个决定,会在今后的几年里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会影响数千名贫困大学生的命运,会在瑞城持续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捐资助学高潮。
这个决定就是两家单位牵头组织开展的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
当年8月1日,瑞安日报刊登首篇关于开展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市民打进报社和市红十字会的电话,了解活动开展情况,了解贫困生的家庭及学习情况,许多人当场表示要捐款资助贫困生。
2001年,33名贫困大学生接受了资助。
2002年,市教育局加入到活动中,当年资助贫困大学生99人;
2003年,市慈善总会加入到活动中,当年资助贫困生132人;
2004年,资助贫困生217人;
2005年,市扶贫办加入到活动中,当年资助贫困生349人;
2006年,资助贫困大学生601人;
2007年,资助贫困大学生705人;
2008年,资助贫困大学生860人;
2009年,市教育基金会加入,当年资助贫困大学生1176人;
2010年,资助贫困大学生1187人。
市慈善总会秘书长木善钭说:“这项活动已成为几家单位共同的‘暑期作业’,像我们慈善总会,每次都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好这份作业。”
此外,团市委、市妇联、市计生局、市侨联等单位也曾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
曾有贫困生觉得自己反正没钱读大学,干脆放弃高考。针对这种情况,每年四五月份,市教育局就将有关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的信息传达到各高级中学和职业中专,在校门口悬挂巨幅横幅,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只要考上,就有读大学的希望!
市扶贫办副主任朱宝存曾很动情地说过一句话:“我们扶贫办每年都要拨出一大笔资金,帮助贫困家庭。资助贫困大学生,是从根子上扶贫,特别是山区贫困家庭,如果培养出了一个大学生,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境况!”
正是本着这样的认识,几家单位全力筹措资金,走访贫困学生家庭,了解核实相关情况。炎炎夏日,滴滴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裳。
瑞安日报社作为两家发起单位之一,一直利用媒体的优势,为活动的推进摇旗呐喊。报社总编徐德友说:“扶贫济困,本报一直倾力而为,对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更是如此。我们每次都是不惜版面,留出最好的位置,并设立专栏,刊登活动相关新闻和贫困大学生的情况。此外,我们报社集体和个人,还出资帮助多名贫困生上大学。”
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不仅仅是政府有关部门在行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项各界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助学活动,从机关、社会团体,到企业、学校,从干部、工人,到华侨、个体工商户,在助学工作档案中,一个个爱心名字被记载下来。助学活动的社会化关爱、制度化运作、亲情化服务,使贫困学子深深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众人拾柴火焰高。以“不让一位学子因贫困而失学”为目标的“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已成为瑞安家喻户晓的一个爱心品牌!一面慈善旗帜!
记者手记
一份感动
一个月前,我们就着手策划、采访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的相关报道。随着采访的深入,随着越来越多的细节被挖掘出来,我们越来越觉得难以把握对它的写作。
大爱10年!一项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参与面如此之广、受益者如此之多的爱心活动,在瑞安,是惟一的一个。而这项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巨大而又绵长的意义。一方面,这就像文中有人说的那样:帮助贫困生上大学,才是真正从根子上扶贫。这是从一个家庭的层面上说的。另一方面,当这种爱的行为、爱的理念,付诸这数以千计的贫困大学生身上时,在他们的心灵上,种下的是一颗弥足珍贵的种子,这颗“爱”的种子,一定会在这些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而它所呈现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层面,而是整个社会的层面。
大爱10年!这10年里的点点滴滴,怎么可能是一篇1万多字的文章所能描绘的完整的?!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以现在这种形式,将这一份“爱的10年”,呈现给大家。我们想说的是,在这“爱的10章”每一章的背后,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怦怦跳动着一颗颗“爱心”和“感恩的心”!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采访对象眼中闪动的泪光,我们自己也常常眼含泪水。这份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源自一份爱。
这爱,如滔天巨浪,扑面而来;如涓涓细流,浸润人心。
这爱,如太阳般,猛烈;如月亮般,清新。
这爱,如山般,重;如海般,深。
这爱,还在继续……
■本文图片提供:记者 许良钦 孙凛 市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