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是温州模式的重要发源地,瑞安的民营企业,不仅有创新精神,更有着爱心,他们是各项慈善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在10年时间,共有近百家企业参与这项助学活动。
助学活动涉及面广,受助学生众多,付出的不仅仅是钱,许多大量的幕后工作,需要很多人默默奉献。正所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10年爱心,凝聚着太多太多人的辛勤和汗水。所有曾关心、关注过这项活动的人,哪怕是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的支持,都是值得尊敬的,都激励着大家,在爱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第八章 一个基金
“华峰诚志助学基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基金,它希望受捐者将来能把他所受的资助金以爱心的方式回流。我觉得这不仅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基金的功能,而且使我们懂得了感恩,懂得回报。因此,我不仅要早点返还资金,更要怀着感恩之心,尽自己所能为基金捐款,让爱心基金变成可再生资源,援助更多的学子。”这是8月20日华锋诚志助学基金发放仪式上,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洪雷盈对记者说的一番话。
华峰集团是瑞安最大的企业,它的发展,在于不断地创新,被誉为“新温州模式”的代表,而它推出的“华峰诚志助学基金”,对于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也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2007年,首次参与资助大学生上大学活动的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郑超豪,深感助学活动的任重道远,萌发了构筑诚信立志与助学活动相结合,让助学活动可持续发展,让爱心延续传递的新模式的设想。这个创意得到了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的首肯。
2007年8月17日,由华峰集团出资1000万元并以企业命名的专项公益基金——华峰诚志助学基金正式启动,88名贫困生成为首批受助对象,共发放助学金44万元。
4年来,华峰诚志助学基金受助对象和受助款一直在累加:2008年增至187人,发放93.5万元;2009年增至280人,发放140万元;2010年增至297人,发放184.5万元。目前,基金会已发放462余万元,共有364名贫困学生得到帮助,如愿进入大学校园,67名大学生受助后顺利完成学业。
在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就学的受助学生周茹茹,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还荣获温州优秀大学生、优秀干部等称号。她说:“华峰诚志助学基金不仅给予我物资上资助,更给予我精神上的鼓舞,激励我立志成才。”
然而,华峰诚志助学基金与众不同的是,这些贫困生在接受基金会帮助时,都要签订一份诚信协议——助学贷款不计利息,无需抵押,每学年可向基金申请5000元助学金,4年共2万元。当学生有经济偿还能力时,要分批或一次性返还助学金本金。还款年限原则上为1至8年。
受邀担任华峰诚志助学基金理事长的郑超豪说:“由于捐助是一种无偿形式,一部分受捐者告诉我:自己有一种不劳而获的负重感,当自己有能力时,也须回报社会。因此,我们设立了这种新的捐资助学模式。其实,在华峰诚志助学基金里,受助学子也是基金会员。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既能使更多困难学子获得帮助,又能培养更多具有爱心和责任心的青年,让回报社会的风尚延续传递。”
这种风尚已传递下来。就在8月20日的2010年华峰诚志助学基金发放仪式上,受助学生谢灵娜等5人郑重地将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月工资或平时节省下的生活费,返还给了华峰诚志助学基金。不少今年刚毕业的学生也已打来电话,表达了要返还助学金的愿望。
第九章 一笔巨款
黄某——温州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校三好学生、班级团支书、学院团委学生会外联部副部长、中共党员;
吴某——浙江林学院,班长;
王某某——金华教育学院,副班长、学院学生会和文学社骨干、一等奖学金;
……
在宏瑞集团有限公司唐菁菁的文件夹里,有着这样一份特殊的名单。这是该公司资助的20名贫困大学生的资料。
当年,该公司一掷千金,一下子拿出40万元。这也是“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开展以来,最大的一笔一次性捐款。
“宏瑞”董事长陈何介绍,那天,他看到《瑞安日报》上有关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的相关报道,深受感动。“‘宏瑞’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因此要回报社会,要献爱心,为贫困学生上大学出一份力。”陈何的想法得到董事会其他成员的一致赞同。
于是,陈何主动致电市红十字会了解有关情况。当时,该活动已在瑞安有了一定影响,报名要求资助的学生比较多,而善款还有一定缺口,市红十字会等组织单位正在千方百计寻求社会资助。双方一拍即合。
经董事会研究决定,“宏瑞”为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出资40万元。
40万元,对于一家企业来讲,也许并非大数目,但对于一些因贫困而被拒之门外的大学生来说,却是天文数字,是久旱里的甘霖。这笔钱,当年共使20名学生圆了大学梦。
当年,学生代表许丹丹的一句朴实的“感谢‘宏瑞’,让我们圆了大学梦”,道出了20名受助大学生的心声。
爱心,并不仅仅止于出一笔钱。宏瑞集团拿出40万元后,还确立专人,保持与市红十字会联系,及时了解每个学年的助学款落实情况,不让一名学生因捐资款没到位而辍学。同时,公司一直保持着与这些受助学生的联系,始终牵挂着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在4年后的一次回访过程中,公司领导在受助学生小洪家了解到,小洪学的专业是5年制,而公司原来资助的都是以4年计。这一年的学费成了问题,公司领导当场表示再多拿一年的资金来帮助小洪,直至她大学毕业。
集团负责人胡永瑞和受助学生小徐一直保持着联系。他说小徐很乖,经常通过手机短信等,向他汇报学习情况,每逢过年过节,都会向他问好。大学毕业时,小徐曾为找工作的事感到困惑,胡永瑞告诉她最艰难的时刻已过去,鼓励她树立信心。之后没多久,小徐就欣喜地告诉她,已在一家企业找到了工作。
“她订婚的时候,还送喜糖到我们单位。”胡永瑞高兴地说。
胡永瑞还告诉记者,40万元资助大学生,只是宏瑞集团众多善举中的一项。近几年,在瑞安,他们还资助西部山区学校设立奖学金,受益贫困学生数百人;公司随着业务的对外拓展,还在浙江金华及湖北、福建等地,参与当地的献爱心活动。
第十章 一个Q群
在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中,有这样一个建立在虚拟网络中的爱心群,群友们付出的不是金钱,而是用自己汗水和足迹去谱写爱心乐章,这就是瑞安阳光爱心QQ群。
2007年9月11日,网名叫“清茶飘香”的热心人士组织创建了“瑞安市爱心阳光群”,很多公务员、医生、教师、学生、个体户、私营企业老板、新瑞安人积极响应,纷纷申请加入。他们凝聚成了一团,去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帮助贫困大学生上大学是该群的主要爱心项目之一。2008年,他们主动向市红十字会请缨,接过了申请资助学生的家庭情况摸底调查的任务。这是一项辛苦又繁琐的工作,每年都有四五百名大学生申请资助,他们分散在全市各地,而大部分申请者都在西部山区,需徒步走很长的山路。
但要核实真实情况就必须挨家挨户上门摸底,群友们知难而进。没经费来源,群友们你一百我一百,大家来凑;没有交通工具,群友们开来私家车;没时间,群友们放弃双休日……
“我们也算不清到底走过多少村,走过多少路了。”“二手香烟”是爱心群的骨干,已连续3年自愿参加摸底调查的工作。他说,每年调查时,他们都会分六七组的自愿者分头上门调查,每组每天的行程都在上百公里以上,调查时间需要一到两个星期。炎炎夏日,来回奔波,上山进村,可不是件轻松的事,但群友们都坚持下来,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出。
从2008年起,群友们已连续3年,上门调查了1000多名申请资助者的情况,没有一个遗漏,没有一个出现误差,给这项活动把好第一关,保证了该活动的公平公正。
“我为他们而骄傲,为他们的爱心而感动。”市红十字会副会长钱俊友这么评价群友们。
爱心群的志愿者,从来没站在台前接受过掌声,甚至没人知道他们的付出,甚至有人不理解他们为何要做吃力不讨好的事,但群友们都用爱心坚持着自己信念,并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人的加入和支持。到目前为止,阳光爱心群已从开始数十人扩大到了1000多人,组建了7个QQ群,其中200多人还正式成为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
群友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一定会坚持下去,直到瑞安再也没有人因贫困上不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