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履镇:
研制精密跟踪
导弹卫星的“千里眼”
■记者 林晓

  曾经,他一身戎装,出入沙漠中心的导弹、卫星基地,为“精密跟踪测量雷达”保驾。那时候,他是一个“兵”。

  曾经,他成天捣鼓无线电产品,在上世纪80年代,自己动手制作电视机后,批量生产。他还把“用汽车拖”的电子产品,研制成“用手提”的。那时候,他是一个“民”。

  金履镇说,“生命不断地演进,从‘兵’到‘民’,我顺利地完成了自己角色的转变。”

  南京中山门外远比闹市区要干净整洁。坐公交车去采访金履镇,一路上见梧桐树鳞次栉比,直挺挺的树干,错综繁复的分枝,撑开成一朵朵天然的巨伞,葱茏的绿意让人沉醉。

  6月初的南京,气候宜人。金履镇家住在中山门外的卫岗一带,从市区去那里要换两次车。于是,他与记者约好在车站等。下车后才知道,他已在骄阳下足足等了半小时了,见了记者,一副焦急地说:“正值上下班高峰,路上堵得厉害吗?可都顺利?”言语中透着对家乡人的关切之情。

  在金履镇家里,他叙说起自己的故事时,表情却有些急切,甚至有点局促。人生的经历一经打开,那风起云涌的岁月居然连他自己都有些陌生了。

  是啊!那么长时间都没有触及的事了:一身戎装、戈壁滩、沙漠中心、导弹基地、精密跟踪雷达……一个个现代人都非常陌生的词语一一出现在记者的采访本上。这些跳跃思维里记录下的词语,曾是金履镇全部的青春记忆。他最美好的时光,都与那个特殊年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也许,因金履镇耳朵失聪的关系,才让他更着急于表达,急于将当年曾经的光荣岁月急切地表达出来。尽管他戴着助听器,尽管与他交流时仍有困难,但他内心的真挚与诚意仍不时地流露在脸上,譬如他说:“先喝点茶吧,不急,慢慢来。”

  言谈之间,他的话题时不时地会关切着瑞安。“2002年的时候,我回到瑞安。变化真大啊!一幢幢高楼大厦,一条条宽敞的马路,与我少年记忆里的瑞安全不一样了,好几次走错了路。”

  金履镇的话让人愿意倾听,也给人感觉温暖。

  

  “三年困难时期”的困难

  上个世纪30年代末,金履镇出生在瑞安城关。小时候,时局动荡,城乡经济奄奄一息,他知道了什么叫贫穷,怎样才能让自己有出息,他想着有一天要奔出个名堂来。

  金履镇自小热爱学习,沉迷于书本。识字后先是囫囵吞枣读着传统国学的经典书籍,在找书不易的年代,瑞安中学那个小小的图书馆曾是他的精神寄托。

  到了他从瑞中高中毕业的时候,却刮起了“重理轻文”的时代风。金履镇说:“那个年代,还没有电视机,在瑞安,我连电子管造的收音机都没有见过。所以,一想到上大学学理科,想到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时,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无线电专业。”

  在金履镇的心里,无线电无疑是当时最先进,最有科技含量的学科了。1957年,他考上了南京工学院(现为东南大学)无线电系。他从瑞安来到了南京,心里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小时候埋藏在心里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金履镇比谁都热爱读书的机会。

  可偏偏就发生了不尽如人意的事。

  金履镇上大学的时候,每月有8元钱的助学金。除了用于买笔、纸等学习用品花去3元钱外,每月供自己吃饭的钱只有5元。“当时,遇上三年困难时期,我每天都吃不饱饭,除了读书,想到的就是粮食,总想着要是能饱食一顿该多好啊!”他说。1959年初,他饿出了病。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营养太差了。这一年,他辍学了一年,回到了瑞安。

  

  精密跟踪测量雷达的主设计师

  1963年,大学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金履镇有幸被无线电专家钱凤章教授(钱教授在无线电方面名望很高,新中国成立前就担任当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总工程师)选中,当时全系只有3位同学投在他的名下。在钱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金履镇完成了毕业设计,更大的收获是在恩师那儿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比如今后对待工作的态度、处理技术问题的方法以及做人的原则,为他一生所受用。

  毕业分配,他是幸运的。他分配到了总参谋部第10研究院14研究所,从事雷达的研究工作。金履镇说:“当时,单位就是部队,参加工作就当了兵。发了军装、武装带、皮鞋、大盖帽,那个年代,穿着一身的戎装,心里是非常过瘾的。”

  他说:“每天和军人一样训练。唰、唰、唰……的整齐划一走路声,会令自己感动,工作与生活的热情很高。”

  军装穿着,大盖帽戴着,心里不掂着分量也不可能。再说从事的是国防科研,崇高之类的说辞也不算大。那些日子,他感到了自己肩上担着的责任。

  当时,国家发展导弹、卫星,开展了“精密跟踪测量雷达”的研制,这个任务落到了14研究所。

  参加工作仅两年半的他,就调去作为一位老同志的助手,半年后老同志调离,他就成了独当一面的“精密跟踪测量雷达显示器”的主持设计师。

  我国每次导弹、卫星的发射都离不开这种雷达。在发射导弹、卫星时,金履镇都会去基地“保驾护航”。

  失败发射后面的精确跟踪

  金履镇与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1971年,“四人帮”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要发射一颗卫星。金履镇作为“精密跟踪测量雷达”的保驾人员,也到了位于戈壁滩中心的基地,从甘肃坐上专用火车,在漫漫大漠里坐了7个多小时,才到达与外界隔绝的沙漠之城。

  “四人帮”要发射的所谓卫星,所有资料、图纸、技术全由“七机部”(机械工业部洲际导弹航天部)提供。导弹还没发射,“四人帮”预先已写好了喜报,说“上海的工人阶级在一没有图纸、二没有资料、三没有技术、四没有资金的条件下,靠毛泽东思想创造了奇迹”,喜报中没有提到“七机部”及其他部门的功劳,只等卫星发射成功马上对全世界广播。

  “七机部”的同志以及参与工作的广大干部、技术人员都憋了一肚子气,只在私下痛骂“四人帮”的无耻,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谁都不敢公开发作。

  发射当天,金履镇在雷达站仔细检查雷达的情况,一切正常后,才离开雷达站,跟随中央各部门的领导去发射现场观看发射情况。火箭按预定时间点火,在轰隆隆的响声中火箭迅速升天,但在高空转弯以后不久,忽然火箭发出爆炸的火光,继而听到一声爆炸的巨响。两三秒钟的寂静后,现场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

  金履镇当时感到奇怪,明明是卫星炸了,发射失败了啊?顷刻,他理解了掌声的原因后,立马也加入鼓掌的行列。可想而知“四人帮”恶行多么不得人心!“四人帮”的政治资本炸掉了,但“精密跟踪测量雷达”的任务却是圆满地完成,因为雷达精确地测到了卫星残骸的掉落地点。

  次日,基地宴会厅的“庆祝宴会”照旧举行,当钱学森先生进入会场时,全体起立,以热烈的掌声向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致敬。金履镇的座位正好挨着邻桌的钱学森,钱学森先生入席之前面带笑容,主动向金履镇伸出手,问他是哪个单位的,并鼓励他努力工作,让金履镇很激动。宴会上,“四人帮”一个也没有露脸,大概都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叹息吧。

  把“用汽车拖”的庞然大物

  改良得能“用手提”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机还比较新奇,金履镇就想鼓捣一台小电视出来。一来二去,果然就“生产”出一台5.5英寸的晶体管电视接收机,还投入了批量生产。

  说起当年的荣光,最值得金履镇自豪的还是把“用汽车拖”变到“用手提”的电子产品。

  银川电子修造厂的负责人黄世杰(金履镇的高中同学)特地来到南京,请他为他们厂开发研制12万伏的高压发生器。

  金履镇说:“过去厂里生产的是前苏联的产品,我去之前的产品非常巨大,每次到现场测量都要动用一辆大卡车。他们希望我开发这个产品的‘袖珍版’,我通过工会的渠道接下了老同学的重托。在短短的3个月内,初步研制出来了新产品的样机,只需一个人用手提着就可以了。”

  金履镇带着样机和图纸及一位助手到了银川,在厂里继续工作一个多月,完成了所有的工作,交付给厂方投入生产。后来,该产品成了厂里的“饭碗”产品,一直畅销。

  “以前,我总是想着雷达、卫星、导弹之类,突然有一天,觉得自己的工作与老百姓接近起来了。”八十年代后期,金履镇从事的工作从“军品”转到“民用”。

  “我是瑞安人,

  瑞安是全国

  首批县级市”

  1999年底,金履镇办理了退休手续。长期在工作岗位忙忙碌碌的他,终于静下心来学一点他想学而没有时间学的东西。

  近年来,他热衷于老年大学的学习,陆续报了电脑、诗词格律、易经的学习班,学起来劲头十足,从不脱课。运动是他的爱好,冬天早起打太极拳,去年夏天开始,坚持骑车登上紫金山半山腰的水库游泳,他说现在还能一口气不休息连续游上3000米,速度也基本上不输于年轻人。除此之外,金履镇还在“南京瑞中校友会”热衷于为瑞安人服务。

  记者问他对家乡有什么感想,他说家乡的高速发展让他感到非常自豪,过去别人问他是什么地方人,他都不敢说“温州”,只是含糊地说是“瑞安人”,因为当时温州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而瑞安在全国名气不算大,别人不知道瑞安在哪里。

  现在,金履镇总会自豪地回答:“我是温州瑞安人,瑞安是全国首批晋级的县级市!在南京的温州、瑞安企业家、商业家为我们这些老瑞安人争了光!”

  “瑞安中学是省重点中学,大学录取率接近100%,重点大学的录取率年年接近70%!”这,也是他在介绍故乡时必说的内容。

  金履镇的故乡情结,也如同他研制的精确跟踪雷达,时时刻刻,精确地投向他心里最温柔的地方。

  

金履镇名片

  金履镇,1939年12月出生于瑞安市区。1957年瑞安中学高中部毕业,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为东南大学)无线电系。196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总参谋部第10研究院14研究所。曾主持设计“精密跟踪测量雷达”显示器、“远望号”海上测量雷达的方案小组负责人等工作。

  八十年代后期,研究所为开发民用设备与产品,创办了研究所电子设备厂,金履镇为总工程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版面
   第04版:热线
   第05版:民生
   第06版:服务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温州·天下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人文
   第12版:广告
   第13版:专版
   第14版:宜居
   第15版:宜居
   第16版:家周刊
金履镇:
研制精密跟踪
导弹卫星的“千里眼”
瑞安日报 人文 11 金履镇:
研制精密跟踪
导弹卫星的“千里眼”
■记者 林晓 2010-9-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