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瑶:
幼教现代手法的先行者

  ■记者 林晓

  朱瑶的名字很有些古典的意味。朱是红色,瑶则代表美玉,有清雅、洁白之意。《说文》里讲,“瑶,石之美者”,用这话来形容朱瑶,也有些仿佛。

  坐在记者面前的朱瑶,说话慢条斯理。那些小时在瑞安生活的日子,长大后去杭州求学的时光,以及后来去香港做幼教支援组成员、去欧洲访问的种种经历……在她的叙述中,看似波澜壮阔,又有十二分的艰辛。可她说着说着,常常会舒心地笑了。

  这位瑞籍幼儿教育专家身上,有着一份独特的古典与纯真交融之美。

  1

  幼时体验

  打下“外柔内刚”的幼教底子

  父亲给朱瑶起了个这么古典的名字,他原是瑞安制药厂厂长,在大学期间曾是校文体部部长,爱好广泛,会京胡、二胡、月琴和三弦等古典乐器。朱瑶的母亲是城关一小(现为市玉海中心小学)的教师。一家人居家过日子,虽然谈不上风花雪月,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物质水平还相当贫乏时,朱瑶却是为数不多的“文化贵族”。

  “正是家庭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了我,父亲对古典音乐的爱好与母亲的学养让我渐受熏陶。他们为人低调,做事认真,对我的教育也很科学。”朱瑶从自己名字的来历讲到了小时候在瑞安的生活。

  小学三四年级时,朱瑶被选中为校羽毛球队队员,每天要进行5小时的高强度训练。“我早上四五时起床,先去大操场跑10多圈,之后还要进行羽毛球的基本技术训练。年纪轻轻就接受这样的挑战,对我的体能和意志力都是一种锻炼。”朱瑶说。

  朱瑶没有认输。与她一起集训的50多位同学,要么打起了退堂鼓,要么被淘汰出局,到后来只剩下2位。而此后,朱瑶与另一位同学代表温州地区队参加省里的羽毛球比赛,还拿了个小组二等奖。

  朱瑶说:“得奖还是其次的。小时候跑步、打球等运动经历,让我终身受益。我学会了吃苦。在此后的人生中,遇到困难也决不轻易认输。”

  朱瑶在城关二中(现为安阳二中)上学时,学校校风很好,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让她在学校中如鱼得水。“我学习学得又轻松又好,老是拿第一名。在学校里是个轰轰烈烈的人物,也小有名气呢。”朱瑶说。

  1981年,朱瑶初中毕业后,既考上了瑞安中学高中部,又考上了省幼儿师范学校(现为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朱瑶说:“父母觉得一个女孩子,能走上幼儿教育这条路是很不错的选择。现在想来,他们当初为我考虑得没有错。”

  青春的岁月难得与爱好相关,好事都让朱瑶赶上了。考幼师时面试的主考官,后来成了她的班主任,也成了她最敬爱的老师。1984年,朱瑶在省幼儿师范学校以优秀生身份毕业,金秋时节,朱瑶成了省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的一名老师。她对自己说,“总要做出名堂来!”

  2

  赴香港支援

  学会尊重每个孩子

  工作后,朱瑶多次去各大中城市幼儿园“取经”,还与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教育专家进行合作和交流。看看“外面的世界”,把“孩子们的精彩”带回来。

  朱瑶说:“与不同国家、地区的学者、老师交流合作后,我发现,虽然地域文化存在着差别,但孩子们都有相似之处,他们好奇好动、调皮爱玩。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会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他们怎样‘治’孩子,怎样‘爱’孩子,怎样‘教’孩子,都是我要学习,去关注的。”

  2008年8月,朱瑶作为国家教育部首批派往香港学前教育的内地教师支援组成员,来到了香港,做了一年多的幼儿教师培训工作。

  “我是去香港支援的12位内地教师之一,为香港的幼教队伍带去我们的优势,提高他们的教育技能。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课程整合,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也是我们的强项。”朱瑶说,她不仅要培训香港的教师,还承担着几个课题组组长的工作,每天忙碌得时间都不够用。

  正是这一年多在香港支援的日子里,朱瑶为驻校的4所幼儿园举行了20多个讲座,培训教师达700人,直接交流教师达59人,为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尽心,也使得香港教师能比较深入地了解内地学前教育的观念和做法。同时,也让她学到了很多,见识面也更广了。

  “香港的教师都十分敬业,他们对教育是有信念与热情的。”朱瑶说。

  在香港的一所幼儿园里,有一位自闭症孩子,经常给老师带来麻烦,很多家长提醒这位老师将这孩子送到专门的机构,但老师说,孩子应该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不能遗弃他,要拉他一把。这位教师还利用休息天自费去培训,学习自闭症的孩子应该如何教育。

  朱瑶说起这位教师,就有一股敬佩的神情。

  除了休息天自费上学的教师外,还有在休息天做义工的教师。他们为教育、为社会投入工作的情况,让初到香港的朱瑶还有些意外。

  后来,朱瑶才知道,原来香港的老师们下了班之后,是不急于回家的。朱瑶说:“孩子们在下午四点半放学,放学后,老师还要总结今天的教育得失,上网与学生交流,让孩子们在家里,也有与老师在一起的感觉,培养与孩子们之间的亲切感。”

  在香港的这段生活,让朱瑶感触最深的是,要尊重每一个个体,对每个孩子都一视同仁。要教好孩子,首先要从自己的为人做起。

  3

  游学研究

  期望用世界上最好的理念来爱孩子

  朱瑶现在担任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教集团总园副园长兼第一幼儿园园长。在园长办公室的一面墙壁上,有很多“记事贴”。这些以计划形式存在的备忘录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仔细看看有:学期大事记、幼儿发展目标、年度计划与办学理念等。经询问后得知,朱瑶是要把国际上先进的幼教理念,更好地融入国内的教育中。

  2009年8月,朱瑶从香港回来后,写了《礼貌教育无处不在——香港幼儿园教育一瞥》,被《教育信息报》刊登,文章介绍的香港礼貌教育,其策略和对社会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幼教同行的关注。

  此外,每次出行访问也让朱瑶对学前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她总是将先进的幼教理念经转化后,“占为己有”。

  一次,朱瑶在德国慕尼黑学前教育研究所里,见到他们对孩子进行“瘾的教育”,引起了思考,这与她们“情感课程”中研究的“延迟满足”非常相似。

  朱瑶说:“所谓的‘延迟满足’教育,其实是针对孩子对‘瘾’的控制能力。小孩子的自制力差,如何正确地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自控力,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很有帮助作用。”

  在幼儿园里,朱瑶还让孩子们学会“爱心理财”,组织理财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收集废旧物,采用义演、劳动、义卖等方式正确引导孩子们的理财观念。“家长们开始也有些担心,后来,见到孩子学会了劳动、学会了捐献与帮助他人之后,就对我们举办的活动大加赞赏。”

  朱瑶可以讲的幼教故事很多。这些看似“意外”的教育方式,正是朱瑶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更新与提炼。朱瑶把幼教事业视为对一生都至关重要的“生命教育”,让孩子们走好人生第一步的工作,让朱瑶乐在其中。

  记者在杭州采访朱瑶时,正是9月初“教师节”前夕,晨光透过保俶北路这家幼儿园的圆形房顶落了下来,园里几株肥大的芭蕉树,与墙上的爬山虎长势正好,孩子们的嬉笑声从这些绿色的植物间荡漾开来。幼儿园园长朱瑶就在这里,坚守着她的梦想。

  朱瑶名片

  朱瑶,女,1964年出生,瑞安市区人。1981年,从瑞安城关二中(现为安阳二中)毕业后,考入浙江省幼儿师范学校(现为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特聘教师、杭州市西湖区“导师工作室”导师、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教集团总园副园长兼第一幼儿园园长。她曾主编《故事在主题中开始》、《筑起孩子需要的环境》、《我们的批评哪里去了》等10多本幼儿教育书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广告
   第04版:关注
   第05版:热线
   第06版:民生
   第07版:经济
   第08版:天下
   第09版:人文
   第10版:服务
   第11版:广告
   第12版:专版
   第13版:宜居
   第14版:宜居
   第15版:家·楼市
   第16版:广告
幼教现代手法的先行者
瑞安日报 人文 09 幼教现代手法的先行者 2010-9-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