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靛得蓝,雕花夹布浸,蓝白相与间……昨日,由马屿靛青专业合作社创办的以“国字号”非遗——蓝夹缬技艺为主题的博物馆正式开馆。据悉,这种以专业合作社创办民间博物馆的模式,尚属温州首例,开辟了一条传统非遗文化带动特色农业的新路子。
蓝夹缬博物馆位于马屿镇净水村,建筑面积达735平方米,设有炼制染坊、展示厅和管理房,产学研于一体。走进该馆一楼,人们可以体验靛青染料炼制操作过程及动手制作蜡染等。而二楼展出的生态染料、古代熨斗、各种图案的染布、织布机、雕板,充分演示了蓝夹缬的历史变迁,令人感叹民间艺人的巧夺天工。
“博物馆筹建至今已足足两年,展出的展品年代远至汉代,近至民国、现当代。”据我市蓝夹缬的传承人王河生介绍,该馆收藏了1000多件实物展品,第一期展出其中的300多件。据了解,王河生痴迷于蓝夹缬学术的探讨研究,毅然从北京回乡,带头出资180多万元筹建博物馆,挽救濒危的蓝夹缬技艺。为了搜集古代展品,他还多次远赴贵州,学习当地先进技艺。
王河生还掌握了一手靛青染料炼制技艺,并以此带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在净水村一带,农民素有种植靛青的传统,由于不能充分利用,效益不高。“几十年来只将靛青根作为板蓝根药材出售,并不知晓靛青叶的炼染价值。”为增加农民效益,王河生与其他农户一起组建马屿靛青专业合作社,发展靛青种植、炼制及蓝靛青印花布工艺制作。原来一亩地仅收益1000多元,现在可达五六千元,效益提高近4倍。
目前,该社社员达150多户,种植靛青面积达830多亩,年产值321万元,并形成靛青种苗、靛青收购、加工制作药材和染品等相关产业。而蓝夹缬博物馆,俨然成为合作社品牌宣传的窗口。
“这种传统文化和特色农业的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发展新路子。”市文广局局长黄友金如此评价。
市政协副主席蔡永淼出席开馆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