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
2010年9月14日、9月20日
采访地点:
外滩西江月大楼
采访对象:
池一伍(访谈中简称池)
他是一位数学教师,也是我市教育科研带头人。他与数字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为教学和教育倾其一生。就让我们从一组数字介绍他:
他今年71岁,从事教育工作43年,有22个学年担任或兼任高中毕业班数学教育工作,受教学生达3500多人。
他曾撰写发表教育文章和教学论文30多篇。1986年来,他精心累积教学中的数学试题实测记录,在统计数据20多万个的基础上,运用国际上先进的心理测量“IRT理论”与经典的数据统计方法,建立了“数学问题难级理论”和“数学教学中测试分析”的新方法,解决了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对象的测试数据的可比性问题。
他就是数学特级教师池一伍。池老师家的书房与众不同之处是,在他那10多平方米的书房墙上还挂着1米多高、3米多宽的黑板。就在这里,记者采访了池老师。
痴迷数学 学以致用
记者:您一生痴迷于数学教育工作,学生“桃李满天下”,在教研方面硕果累累。爱上数学这门学科,是因为小时候的兴趣吗?
池: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解数学难题,在同龄孩子眼里枯燥乏味的数字,于我是兴趣所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物质条件还比较贫乏,课余也没什么娱乐,看数学书、解答数学题,探究数学问题是我的爱好。很多同学只能用一种方法答题,我却会用好几种方法来解题。考上瑞安中学以后,学校学习氛围好,我对数学也更热爱。直到1956年,我读高二时,父亲病了,家境变得十分困难,才休了学,去湖岭几所小学里当了一名代课老师。
记者:听说您参加工作后,还考了大学。当时,是缘于怎样想法呢?
池: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现有的数学水平远远不够。于是,我一边教书,一边自学高中课程。1959年,我参加了高考,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系,在大学里学了5年。
记者:从教师再到学生,您的身份转变与普通人不大一样。在大学期间,您一门心思钻研数学了吧。
池:说起一门心思学数学,还有件很有意思的事。在大学二年级时,我在国家级杂志《数学通讯》上连续发表了《旋转体积的近似计算方法》等3篇文章,稿费就成为我当年回家的路费。当时年轻,我的思想还是很活跃的,认为应用数学,就得把数学放到应用中,从中吸取发展数学的动力,而不是只埋头在纯数学的功课里。
记者:您说得很对。这就像是文艺作品也需要从其他方面来获取灵感一样吧!
池:当时,我提出数学要“学以致用”,在如何办好我们的专业大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除了学数学基础外,应当了解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应用数学。”我的看法,得到了系党总支的支持。在大学毕业写论文时,我还特地选修了力学专业的空气动力学,这是一门与导弹、火箭有关的学科,那时候我就想要把我学到的数学知识投入到国防建设上。
初入教坛 名声在外
记者:您是个有理想抱负的人。将数学应用到国家建设这个理念,在您当时那个年代来说,代表着一代人的理想。那么,大学毕业后你的理想呢?
池:1964年,浙大毕业后的我第一工作志愿是去兰州国防科学研究所工作,想要把自己所学的数学学以致用。后来,因为我是浙大的优等毕业生,学校要我留校,服从分配是纪律,因此,我留在浙大工作了。我想从事物理专业的计算机研究也没如愿,转到了化工自动化专业,从事“化工动态学”课题组工作。“文革”期间,教学、科研工作都处于停滞状态。1970年,我决心回瑞安,做一名中学教育工作者,寄希望于青年一代的学子。
记者:从“学数学,学以致用”到教书育人。当教师,当然也是“学以致用”的一种方式,何况在此后,您做得如此出色。请谈谈您再次当教师的感受。
池:1971年至1983年,我都在莘塍区中学(现为瑞安市第四中学)任数学教师。参加中学教学后,正值“拨乱反正”时期,学生中普遍存在“读书无用论”,特别对数学望而生畏。我意识到,教学光传授知识还不行,应当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尝试,提高中小学生数学兴趣的探索和破除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敬畏心理。
1980年,我参加省中学数学会议,提出了《在“线性方程组”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尝试》;在温州、瑞安的数学会议与教学教研讨论会上,我又提出《培养中小学数学兴趣初探》、《寓思想教育工作于数学教之中》等,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肯定,连续两度被评为县级教育先进工作者。此外,还在温州科技报发表《小数学家的秘密武器》等多篇科普小文章。
记者:您初入教坛,就有作为,这应该是您致力教育工作的结果。
池:出生于农村的我,一直梦想着用知识改变命运,也希望有一天能帮助千千万万和我一样圆梦的孩子。所以,在莘塍区中学任教时,我比别人付出更多。我大学读的是普通理工科大学,不能算是科班的教师出身,为更好地胜任工作,就必须加强进修。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我拼命挤时间学习,先后学了青年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理论等。1983年,我被调往瑞安中学。
记者:请谈谈当时的情况。
池:1983年,瑞安中学高中部从二年制改为三年制,希望一炮打响瑞中的名气,并到各学校里招聘教师,我就在这个时候进入瑞中。到了瑞中后,任高三的数学老师,是高三(4)班的班主任,兼任高三年段的段长,身上担子之重,可想而知。1984年,瑞中第一届高三毕业生参加高考,在所有任课老师共同努力下,我们班的42名学生中,28人考入大学,1人考入高中专。全校上线超百人,取得了空前的好成绩。
投身课改 潜心教研
记者:您来瑞中第一年就打响了第一炮,此后,您在教学上有什么心得体会?
池:来到瑞中的第二年,出乎意料,学校要求我担任教导主任。自知自己的教学实际经验很不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提出不脱离课堂教学的要求,兼任高三文科班的数学教学。1985年,我所教的班级数学会考成绩总平均分达到108分(满分120分),超过温一中,在全省也排得上名次。在任教导工作中,我听了100多堂不同学科的课,这使我有机会看到不同教师的教学特长,对我帮助很大。结合自己的体会,我认识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上好每节课,使每个学生每节课、每个单元质量严格过关。然而,怎么才算过关呢?怎么才能过关呢?一节课好不好,应当怎样评价呢?所以,在此后,我给自己确定了一个研究主题:关于群体数学学业的评价,希望用科学的方法解开疑惑。
记者:这是您从教学走向教研的开始吧?
池:是的。我认为,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基础,着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也是从那时起,我将它作为自己治教格言。我逐渐考虑数学教学中测试的意义,认为考试不在于滥,而是提高测试卷的质量;要认真细致地分析学生考后的题目,不要让每一个有效的反馈信息流失掉。
在教研工作中,我先后发表《从解题谈起》、《试题难度的研究》、《教学实用动题库的建设与研究》等系列论文。
记者:所以,您参加了“高中毕业会考题库建设”?
池:1991年,因为对试题研究发表的论文,引起了省教育部门的重视,荐我加入“省教育科研八·五重点课题:《高中毕业会考题库》”的建设。1993年,《群体数学学业评价研究》获教学成果一等奖;《数学教学动态实用题库建设和研究》在1998年入选北大、中央党校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2002年,《试题难度级别的研究》被评为“新时期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记者:您的教研工作硕果累累,面对您的学生和您热爱的教育事业有何感想?
池:一路走来,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我深爱这块育人的土地,更陶醉于三尺讲台上那耕耘的快乐。只要一闭上眼睛,总能看见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一张张天真稚气的笑脸,总会听见他们一句句真诚的问候。是我的学生给了我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以及带来的幸福。
池一伍名片
池一伍,1939年10月出生于塘下前池村;1955年,考入瑞安中学高中部;196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留校任教;70年代初调回瑞安,先后在莘塍区中学(现为瑞安四中)、瑞安中学任教,曾担任瑞安中学教导主任、教工党支部副书记、市数学学会秘书长、市第五届科协委员、市教育系统职称评审委员兼数学学科组组长。1987年,被聘为我市首批中学高级教师;1990年,被评为国家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1992年,被市政府授予科技拔尖人才光荣称号;1994年,获省特级教师称号。此外,其论文《群体数学学业的评价的研究》在中华教育研究交流中心和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举办的评选活动中,获“国际优秀教育论文奖”,他还被授予“中国教育专家”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