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放木鹅探水势勘察埭口
用石料代木材构筑陡门

  第七回

  老宋伯讲塘河

  ■宋维远

  话说温瑞塘河在唐宋两朝时,对于温瑞沿海海积平原上的百姓是关系生命财产祸福安危的重要工程,担负着繁重的任务:一是温瑞塘河东岸的海塘,实际上是捍潮海堤,起到抵挡海潮和夏秋季节风暴(台风)掀起的海浪的侵袭,保卫塘河以西数万百姓、数十亩盐坦、农田、房舍的安全;二是在海堤的数个低洼处(埭口)构筑一批大小陡门(水闸),拦住堤东的海水,涵养塘西大小河道的淡水(夏季雨多,以水闸排涝,冬季少雨蓄积河水)灌溉农田,调节塘河水量,保证漕运及民间舟楫畅通;三是历年由沿河农民提取河床淤泥肥田,及加固堤塘,疏浚河道;集堤、陡、运输于一体。到明清两季,塘河随着东岸海涂逐渐淤涨增加大片土地,又增开多条海塘及陡门水闸,上述一二项任务便交由新海塘负担,温瑞塘河则专司漕运、民间舟楫运输任务,并培育沿河一批集镇。

  距离唐大和九年(835)塘河全线贯通后250多年,到北宋元年(1078—1085)年间,原建在温瑞塘河干线瑞安穗丰段鲤鱼山南麓的大陡门由于距海渐远,无法继续担负排洪任务,百姓纷纷要求陡门向东移向新的海边。这时温州知州李钧、州丞赵玑、瑞安县令朱素常来拜访瑞安塘岙隐士林石,相互游历仙岩,翠阴洞等山水名胜,酬答诗歌,同时讨论有关温瑞塘河另建陡门的大事。因为当时瑞安沿塘河的帆游、崇泰、清泉三乡农民对新陡门的选址意见尚未统一。后来,瑞安县令朱素根据民间建议,令人做了数十只木质的鹅,乘大雨后山溪水流湍急时,将木鹅放在各溪流的源头,让其随水“游”向下游,结果这些木鹅都聚集在石岗(今塘下石岗村西南的河汇)处。这是建新陡门的理想处所,在此建陡就可以控制塘河水量。但是仍有人提出此地原是海积平原、土质疏松、又没有天然山岩为依托、恐怕陡门抵挡不住潮水与山洪的冲击。后来,朱素又令人在预选的陡门位置挖土,发现地基沙石甚多,系由溪水冲下的碎石堆积所致,土质较为坚固。经过以上勘察,大家都同意在此建陡。由于三乡农民的齐心,元丰四年石岗新陡建成。李知州、赵州丞、朱县令和林石隐士等一起来观看新陡,并游仙岩,相互赋诗、赞美这一盛事。其中部分诗作通过县志保存下来。这又说明塘河建陡是州、县行政工作中关系民生的重大事项。

  石岗陡门运行的100年中,确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终因年久失修,难堪重负。特别是遇到南宋乾道二年(1166)数百年未遇的浙南特大海溢的冲击,温州沿海的埭、塘、陡绝大部分被毁,石岗陡门也受到严重损坏,仍带“病”运转着。这时,瑞安北宋元丰间倡筑石岗陡门的隐士林石之孙林松孙继承乃祖的孝行与关心乡里民生的美德,多次向州、县官员提出重修该陡门的倡议,瑞安回乡官员陈傅良不仅热心襄助重修陡门的发起工作,还冒严寒随官员坐小渔船在海涂上滑行,实地勘察陡门外的浦沥。但此期间,州官调动频繁,这件大事又被长期搁置了。石岗陡门从乾道二年受损后又默默地运转了18年,直到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在温州知州李禾或、通判谢杰以70万钱托瑞安主簿石宜翁来修陡门。挖开旧陡门后发现两边股岸及沟底的松木柱、松木板受损十分严重。于是,瑞安县令刘龟从又从民间募得钱60万,县衙自助5万,由主簿石宜翁选择3位农民参与工程管理,雇请民间能工巧匠伐石材以代替松木,重修陡门。整个陡门股岸、底部过去用松木的全部以巨石代替,再在陡门两边用块石驳坎,架设数百条石梁,还在陡门上造屋以增加坚固度。“以石伐木”当时在浙南陡门工程史上还是第一次大胆尝试。此后这个新办法在温州各地陡门建筑工程中普遍推广开来,成为水利工程的一大创举。陈傅良于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三月,重修石岗陡门竣工之日受州、县官员委托,撰文《重修石岗陡门记》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该工程的始末,保存了温瑞塘河文化中的珍贵史料。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热线
   第04版:专版
   第05版:民生
   第06版:服务
   第07版:经济
   第08版:天下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人文
   第12版:广告
   第13版:校园
   第14版:校园
   第15版:亲子
   第16版:广告
杨景衡与“归田别墅”
放木鹅探水势勘察埭口
用石料代木材构筑陡门
瑞安日报 人文 11 放木鹅探水势勘察埭口
用石料代木材构筑陡门
2010-9-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