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说起普通话既纯正又流畅,可说起瑞安话却结结巴巴;孩子们对影视明星、歌星如数家珍,但谈起瑞安的历史、典故及一些乡土知识却是一知半解……“孩子们长大后,还能算是真正的瑞安人吗?”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担忧。
昨日本报第1版刊登了《“乡土文明教材架”亮相教室》一文后,引起了本报网友及市民的热议。大家认为,让孩子接受乡土文明教育十分必要,但也希望乡土文明教育进教室后,不要给学校及学生带来额外的经济和学习负担。
网友“费劲儿”:对孩子们开展乡土教育已是火烧眉毛了!我外甥读小学六年级,说起普通话字正腔圆,不时还蹦出几个英语单词来,但让他说瑞安话,他就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不但结结巴巴,发音更像外国人说中国话,别提有多别扭了。同时,他对瑞安的人文历史、典故也是一窍不通,甚至连瑞安很多地名都搞不清楚。
网友“肥肥女”:很多人认为“乡土”就是老土的代名词,而一心让孩子接触洋文化,希望孩子长大了成为“洋气”的人。我觉得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只有让孩子深入了解乡土文化、文明,再吸收一些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孩子长大后才会真正成为一个有本地文化底蕴的瑞安人。
网友“光荣”:我觉得这次发起在教室内设置“乡土文明教材架”、“向全市百所学校千个班级公益赠报”活动十分有意义。现在很多孩子都是追星族,看电视不是看动画片就是看爱情肥皂剧,而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国家大事一点都不感兴趣,这对以后的成长没有好处。在教室里设置乡土文明教材架、报纸后,让孩子们能在课余时间,多看看新闻,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可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
网友“纷纷飞飞”:我觉得如果要加强孩子们的乡土文明教育,单看报纸还不够。希望今后在教材架上增加一些关于瑞安历史、典故、人文等方面题材的书籍。同时,这些书籍最好图文并茂,文字稍微简略,这样才能吸引孩子阅读的兴趣。
网友“神气NN”:这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乡土知识,其中的好处是无可置疑的。但我担心,现在孩子的学业压力这么重,很多人课余时间还要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类培训班。如果再强制他们学习乡土文明教材,孩子能吃得消吗?个人认为,这活动绝对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强制要求每个孩子都必须去学,最好像大学里一样,以设置“选修课”的形式,让孩子自愿参与,或者干脆取消一两节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的课程,让孩子自修乡土文化知识。
网友“亭子”:同意。另外还有一点补充,我们期望这项活动永远是公益性质,决不能在过程中变了味,以各种理由变相向学生、学校收取什么资料费、书籍费、订报费等,增加学生和学校的经济负担。
(金行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