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晓
薛增强的祖父是旧社会布店里的伙计,重视对下一代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在家里很有权威。在祖父影响下,薛增强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说,“优秀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影响并且丰富了我的人生。”
长大后,他待人诚恳、做事兢兢业业。在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瑞安分校任校长期间,实行多层次、多功能、多规格、多种形式办学,以丰富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和可靠的教学质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不良社会风气向教育领域渗透时,他坚持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坚持教育质量观,实行“以考风促学风,以学风保考风”举措,很有一番传统务实的“瑞安风格”。规范考试工作、教学过程、实践环节的管理,学校的学风、教风、校风有了显著的提高。
如今,50岁出头的薛增强仍然热爱生活,喜欢运动和旅游。记者在杭州他的寓所里采访时,见到其客厅与书房里四处挂着他那足迹遍布全国的照片。
1少时早慧,5周岁上学
薛增强生活于一个大家庭里。小时候,家里5兄妹一起生活,再加上几个堂兄妹也常来玩耍。小孩子们稍不管教,热闹起来就有些“疯狂”了。
幸好有祖父坐镇。薛增强的祖父曾在温州布店里当学徒,做过伙计,在旧社会里很受传统教育的“恩泽”。薛增强说:“爷爷在家里是个很有权威的人。他只读过几年私塾,但见过世面,记忆力好,会讲很多中国传统教育方面的历史人物故事。小时候,我们兄妹一起,最爱听他讲这些故事。至今,我的行为习惯,价值观、道德观都还受益于他。”尽管祖父去世已20多年,谈起祖父,薛增强还是充满尊敬、感激之情。
1964年,年仅5周岁的薛增强见到哥哥背着书包去上学,煞是羡慕。逢到老师到家里做家访时,便缠着也要上学去。老师被他缠得没法,只好考考他,想借出题来摆脱眼前的这位“上学痴”。
这位小学老师看一般的加减算术难不倒他,还给他出了简单的乘法题目。“我一下子就算出来了,这也得益于爷爷对我的教育。后来,老师只得破例让我上学去。所以,我的同学一般都比我年长2岁。”薛增强说。
尽管年纪比同学们都小,薛增强也是很“灵”的孩子。但是只上到三年级,“文革”来了,接下来,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学到多少知识了。
“1972年,我上了莘塍区中学(现为瑞安市第四中学),高一、高二时,舒良娅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她事业心很强,对学生的要求高,特别是在写作方面,对我很有帮助。可惜的是1974年高中毕业后,就只能回家待业了。”薛增强讲起旧事,对青少年时期没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很感遗憾。
2从不想当老师,到爱上这一行
也许,进入教师这一行是薛增强的宿命。当年,他报考高中专,成绩名列原莘塍区第一,想不到被瑞安师范学校择优录取,那时他还一脸的不情愿。上个世纪70年代,教师福利低,社会地位也不高,这一直让薛增强“心有不甘”:以自己的才干,本来能从事更“优秀”的行业,做老师有什么好呢?
直到师范毕业,去莘塍区中学教书时,薛增强的心里还有层阴影。“但是,没过多久,在我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就感到做教师的责任和乐趣了。”薛增强说。
那时候,薛增强是班主任,除了上课之外,他还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记得班里有一个很调皮的学生,放在其他老师的眼里都认为不抱希望。但是,我一边关注他的细小进步,一边鼓励他。没过多久去他家家访,发现家长很惊喜孩子的变化,对我这个班主任感激不尽。”
薛增强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有了成就感,越来越感到教育这个行业与其他行业是绝不相同的。他爱上了这行,想继续深造,一门心思想在教育上做出点名堂来。
为了提高专业水平,更好地从事教育,不久薛增强考入浙江教育学院(现为浙江外国语学院)物理系,来到了杭州。“久居瑞安,来到省城以后,我觉得很开眼界,让我从此结下‘杭州情结’。这也与我现在在杭州工作有一定关系。”薛增强说。
198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前期,工商业与文化艺术都欣欣向荣地发展。在杭州读书的薛增强正好赶上好时期,他说:“这里有西湖,还能参与、观赏不少文化活动,城市的人文环境影响了我,我在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后,也就更加用心地投入到我的专业学习中去了。”
3结缘电大,教学质量全省闻名
1987年,“饱览”城市文化的薛增强,从浙江教育学院物理系毕业,回到莘塍区中学任教,同时在瑞安电大兼教大学普通物理课程。
当时,在瑞安电大的学生里,流传着对薛增强的评价:“普通物理这么枯燥、深奥的理科功课,居然让杭州毕业回来不久的薛老师讲得这么动听和易懂。”这句话传入薛增强耳朵里,更增加了他的职业自豪感。1988年薛增强调入瑞安电大工作,开始了电大职业生涯。
1990年担任教务主任,主抓学校教学工作,这期间,正是瑞安电大教学质量在全省范围内声名鹊起的阶段。由于学校师资不足,薛增强不辞劳苦,到外地招聘优秀教师给学生上课,带学生去杭州实习、毕业设计等。现在不少省电大曾经给瑞安电大学生上过课的老教师,讲起瑞安电大的学生学习情况,还竖起大拇指称赞。“当时的校领导能放手让我工作,同事也配合,使我有了较好的工作锻炼机会。”薛增强从没忘记成长过程中领导和同事的帮助。
1994年11月,经省教委评估批准,瑞安电大从工作站升格为分校,瑞安电大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瑞安人有了自己的大学,并开始面向普通高中,招收普通大专班。
对那个时期瑞安电大的办学质量,薛增强现在回顾,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瑞安人事局首次公开招收公务员,瑞安电大一个普专毕业班24人参加考试,15人考中,占了总录取人数的四分之一,成绩第一名就是我们电大的学生。这么多人考上公务员,引起社会很大的反响,有很多人对瑞安电大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培养出这么高质量的学生,表示赞叹。”
那期间,薛增强根据瑞安电大办学实践撰写的论文《办好工科专业,加速县级电大发展》公开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收录。
4“半推半就”当校长,
严谨治学打响声誉
1998年,薛增强“半推半就”地当上电大的校长。说是“半推半就”,其实是大家都看好他,推荐他,而他自己却认为“资历不深”,恐难担重任。
薛增强说:“做了校长后,对学校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学校的发展倾注了更多的心血。我可以努力实践自己的办学理念了。当时,不良社会风气向教育领域不断渗透,不少人认为,成人教育充其量也只是拿个文凭,‘混混’也就过来了。但我认为学校应该承担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坚持从严治学,从教学质量的源头上抓起,在当地树立瑞安电大的教育品牌。”
曾经有一位单位负责人在电大学习,因为对电大规范的考试管理不适应,提出退学,去其他地方就学,薛增强了解后和颜悦色地说:“如果你因为我们考试管理严格而退学,我同意,而且退还全部学费,因为我相信以后你的下属或下辈向你咨询学习地方的话,我相信你会推荐到我们电大的。”说得那人不好意思说退学,在电大坚持完成学业。
由于薛增强秉承“严谨治学”理念,在教职工共同努力下,瑞安电大按照“扩大开放,确保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要求,较好地处理规模、效益、质量三者的关系,坚持独特的办学模式,确立了为当地社会服务的教育品牌,也打响了学校在全省电大范围内的办学声誉。
1999年,在中央电大创办20周年之际,薛增强被教育部电教办和中央电大授予全国电大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当时,浙江省获此殊荣仅4人。
2003年,薛增强参加国家留学基金会和中央电大共同组织的赴英国东伦敦大学培训。期间,参观考察了英国开放大学等,英国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教育管理、高水平的教学质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对他从事的教育工作启发很大。
5天道酬勤,“瑞安风格”解开“杭州情结”
2004年初,省电大为了迎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学校开放教育办学评估,在校本部成立开放教育学院,并在全省范围内公开招聘学院负责人,薛增强前往应聘,经面试、考察等环节,他最后被省电大聘为开放教育学院副院长,一年后任院长,同时兼任省电大评估办副主任。
“这一年,我已45周岁,赶上工作调动的末班车。到杭州应聘,是当年的‘杭州情结’影响着我。我坚持在教育事业上一路走下来,没想到会走到我心仪的杭州城市里来。”薛增强说。
在薛增强担任开放教育学院院长期间,学院接受了教育厅的评估,结果为优秀。学院作为校本部办学实践基地,配合省电大接收教育部评估,结果也获优秀。
如今,50多岁的薛增强还兼任学校登山协会会长、游泳协会会员。近年来,他总是利用假期与家人外出自助旅游。每次回到瑞安,他喜欢携友在万松山、集云山或瑞安的西部山区走动。他说:“我喜欢杭州,不是因为这里的繁华和喧闹,而是这里的山山水水以及蕴藏其中的历史文化。”他杭州的寓所在“山水人家”,也许与他的这种杭州情结有着某些联系。
问及对以后生活的追求,薛增强的答复似乎很简单又似乎很宏大:“希望退休以后,能在世界各地留下一个瑞安教育者的足迹。”
薛增强名片
薛增强,1959年出生,瑞安上望人。曾任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现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教材服务中心主任、副教授。
1974年,从莘塍区中学(现为瑞安第四中学)毕业,1978年进入瑞安师范学校学习;1980年代初,曾在莘塍区中学任教;后入浙江教育学院(现为浙江外国语学院)物理系学习,1987年毕业;1988年到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瑞安分校工作,1998年后,任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瑞安分校校长;2003年,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央电大共同组织的赴英国东伦敦大学培训,次年,调任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副院长、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