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日报》的品牌运作专家
——记中国日报社国际传播办公室主任徐小丹
■记者 陈关杰

  3月初,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中国日报社前被门卫拦住了。《中国日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办的第一份也是目前惟一一份全国性英文日报,被公认为中国最具权威的英文刊物。记者要去采访的是徐小丹,中国日报社国际传播办公室主任,一位1977年出生在瑞安市区西门河头新闻同行。在该报社一楼大厅的茶座,徐小丹讲述了她在中国日报社的成长历程。

  1995年瑞安高考文科状元

  徐小丹,近视眼镜,中等身材,接人待物很有礼貌,语速较快,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你所熟悉的邻家女孩。

  从中学时代开始,她就是班上读书最好的学生,在瑞安原城关二中读初中时,她的成绩基本上是全年段第一,在瑞安中学时亦是如此。徐小丹至今记得,她1995年参加高考的成绩是591分。当年这一成绩排名瑞安文科第一,温州第二。本来可以上北大,但因为有当外交官的理想,她填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读的是英语系英语外交专业。

  1999年,大学毕业的她并未能如愿去外交部,而是成为中国日报社的记者。在她加入报社的第一年,就独立策划并编辑制作了《中德友好特刊》、《中比建交特刊》等中国与多个国家的建交周年纪念、外国元首来访、国庆等重要活动的外事特刊。有着很强适应能力的徐小丹很快找到了新闻工作的乐趣。

  探访泰国湄公河  还原中国真相

  2000年,亚洲区10多家主流英文媒体合作成立亚洲新闻联盟,2002年6月,徐小丹被报社派往泰国曼谷担任新成立的亚洲新闻联盟网站的总编辑助理。

  在泰国,徐小丹注意到了东南亚各国、尤其是湄公河沿岸国家对中国在上游建设大坝怀有强烈的担忧。在泰国最有影响力的英文报纸《国家报》总编辑帕纳先生的推荐下,徐小丹参与了湄公河环境保护的新闻研讨会。随后,她在当地的新闻机构和公益组织的帮助下,与几位当地记者一起,深入到泰国北部、老挝等偏远地区,沿着湄公河跋涉半个月,考察当地渔村、小村镇的动植物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和生存状态。采访中的困难艰辛,令人难以想象,语言不通、风俗不同、而且当地人开始对她的采访还心怀顾忌,需要慢慢建立信任。但她深刻地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焦虑担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者要学会用心去感受。尤其对一位中国记者来说,要敢于面对,她要通过亲身体验写出客观报道来还原真相。

  2002年12月16日,徐小丹采写的长篇深度报道以整版篇幅发表在《国家报》《湄公河地域地区发展》的专版上。这是泰国主流报纸第一次刊登一位中国记者在实地调查之后的深度报道,对于介绍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得力措施,澄清东南亚国家和人民对中国政府的误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出外国读者最值得一读的版面

  2004年1月,徐小丹结束在香港的工作,调回北京,担任新创办的《China Scene》(中国万象)的版面编辑。为了办出特色,徐小丹做了大量研究和调查,在版面的版式设计、编辑方针、语言风格等方面做了创新和尝试,以一篇篇小文章介绍发生在全国各地老百姓身上的小故事,以小见大,向海内外读者传递一个立体而生动的中国形象。

  在一年半时间里,该版面在历次读者调查中,均被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版面之一,并在海内外主流媒体中获得很高评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安排固定时间选读该版文章。《纽约时报》记者更是在2004年10月17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来重点介绍《China Scene》,标题是“关注中国的普通百姓们”。认为这个版的文章讲述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反映这个不断变化着的国家里真实的生活,体现了不同文化和地域的人们有着相同的人性,《中国日报》的China Scene版是希望了解中国的外国读者最值得一读的版面。

  她参与打造报社的“多国部队”

  《中国日报》的言论版上经常刊发各国政要、专家的撰稿,在媒体高端言论中占有很权威的地位。曾在该版上刊发稿件的知名人士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巴西总统卢拉等50多位领导人。组建这支“多国部队”就有徐小丹的一份心血。

  2009年初,徐小丹调入评论部。由于部分外国公众对中国的官方媒体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且国内外读者的关注点存在相当的差异,这就要求报社的评论要对选题、评论风格、针对受众的预期和思维方式等都有所考虑。同时在平衡各方观点,使评论更加具有公信力的情况下,还要巧妙地加强自己主张的观点,达到预期的影响力。

  为了提升报社评论的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徐小丹承担起建立一支国际知名度高、专业性强、观点深刻、能为我所用的外籍撰稿人队伍的任务。徐小丹广泛联系海内外知名院校、研究机构、智库、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专栏作家等,拜访有关机构,逐渐建立了一个50人的专家撰稿人团队,保证了国际关系、气候变化、经济、突发事件等热点选题评论的及时性与权威性。

  担当报社品牌推广专家

  2005年6月,报社为了提高国内外品牌知名度,新设了公关资讯部,徐小丹成为该部门第一任负责人。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内,她边干边学,努力协调内外关系,部门负责的品牌项目中国日报总裁圆桌论坛以及其他公关活动也逐渐成为在企业界、政府部门和学术界中颇具知名度的媒体交流平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长三角发展国际峰会。

  2006年6月初,中国日报总裁圆桌论坛在宁波市举办了300人规模的长三角发展国际峰会,被誉为“长三角地区的财富论坛”。本次论坛是中国日报总裁圆桌论坛创办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邀请到了十几位部长、长三角地区十几位省市长与50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总裁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区域合作和投资机会的高峰对话。此次峰会开创了新闻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模式,促进了区域合作,得到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认可。

  成功的背后凝含着多少细致和艰辛,只有徐小丹自己清楚。当时正是徐小丹新婚不久,顾不得享受缠绵,从当年4月开始,她带领一支10人左右的筹备团队进驻宁波。宁波市对外经贸局顶层一个闲置的会议室成为组委会临时办公室,一张长长的会议桌,布上十几个网线接口、插座和电话接口,就成了她们的办公桌。徐小丹与同事们一起拜访有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学者,探讨当地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困难,反复修改会议主题和日程。尽管相关经验少,徐小丹带领团队凭借刻苦奉献精神,将会议安排和组织得井然有序。

  致力报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009年以来,随着中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中国日报社作为中央6家重点媒体,国际传播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就。2009年底,中国日报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进入新阶段,改组成立了国际传播办公室,徐小丹任办公室主任,成为报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国内执行者。在她的组织、协调之下,中国日报社广阔的海外布局正在形成,向海外传递“中国权威之声”的渠道正逐步完善。

  2010年4月,徐小丹组织的亚洲新闻联盟年会暨亚洲论坛堪称经典。此次活动参会人数之众、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创亚洲新闻联盟年会史上之最,受到了海内外乃至中央领导的关注。活动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会见了亚洲新闻联盟成员媒体负责人,就加强亚洲媒体间交流与合作、壮大亚洲在世界舆论领域的声音发表了重要讲话。

  2009年底,徐小丹经过与国内外智库、亚洲新闻联盟总编辑们的反复沟通,最终确定了以应对气候变化为论坛主题,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方案策划。徐小丹带领团队,多方找国内外专家学者咨询论证,设计各个分论坛的讨论话题、嘉宾人选、论坛形式、互动环节、新闻报道等细节。

  徐小丹回忆:“为了邀请中央领导人参会或者会见,我们的活动策划方案反反复复,先后修改了几十次,才最终定稿。在得到中央领导人同意会见代表团的消息后,我带领大家一起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精心准备会见安排。为了确保会见活动的万无一失,我们多次前去人民大会堂踩点,精确到丈量从VIP室到会见厅需要走几步。”

  13年的媒体足迹,以一个个务实、求新、开拓的步伐串起徐小丹事业坦途。13年也是一个起点,年轻的徐小丹正在用13年的资深凝视前方,想必会书写成一份来自飞云江畔的骄人答卷。

  徐小丹名片

  1977年出生于瑞安城关,现为中国日报社国际传播办公室主任。1999年7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当年8月加入中国日报社,先后从事过采访报道、编辑策划、编务管理、媒体合作、媒体活动策划等不同工作,目前负责报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协调。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热线
   第04版:关注
   第05版:民生
   第06版:服务
   第07版:关注
   第08版:天下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人文
   第12版:广告
   第13版:专版
   第14版:宜居
   第15版:宜居
   第16版:家周刊
《中国日报》的品牌运作专家
瑞安日报 人文 11 《中国日报》的品牌运作专家 ■记者 陈关杰 2011-6-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