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则诚与《琵琶记》的故事
  族谱中高则诚像
  前日的戏曲演出现场
  高则诚后裔参加前日的活动
  高则诚纪念堂

  以歌舞演故事,让戏曲回故里。前天的“中国戏曲南戏故里行”活动启动仪式上,数千人闻名来到阁巷柏树村,向7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一位“高人”——南戏鼻祖高则诚致敬。由此,我们不禁重忆这位先贤与他扬名海内外的文学作品《琶琶记》,以及发生在其故里的一些故事——

  

    刚正不阿高则诚

  《琵琶记》的作者高明,字则诚,一字晦叔,号菜根道人,人称东嘉先生。瑞安崇儒里(今阁巷柏树村)人,被尊称为“南戏鼻祖”,享誉中外。

  据玉海文化研究会介绍,700多年前的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一个孩子在柏树村高家出生了。孩子出生后啼哭不停,这让其父母和亲友深感不安,生怕孩子有什么疾病。这时,有人在房间里点起蜡烛,不料,孩子一下子停止哭泣,安静下来。家人十分高兴,孩子的父亲高功甫立即为儿子起了个好名字:“吾儿喜明,就叫高明。”

  高明所处的时代是14世纪元明交替之际,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高明为官期间,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碰到不合理之事,总替百姓说话,也不怕摘掉乌纱帽。高明在庆元任推官官职时,有一次,一名叫贴木的蒙古权贵虐待一家丁,又诬陷他是奸细,把他活活打死。高明知道后,主动进行侦查,要为这个家丁申冤。他说:“贴木无端打死人,必须偿命。”贴木听后胆战心惊,叫同僚中人去说情,被高明义正词严地回绝了。过了几天,贴木又请出高明的上司——江浙统帅达公,达公翻阅案卷后批示“奸细之事虽有失实,但家奴平日为人劣迹甚多,主人一怒之下,杖之至死,情有可原”。高明看到这个批文后却说,如果杀人者可以宽恕,那还有什么罪可以判呢?此后,高明判决:泰山或可移,此案不可改。

  高明从官多年,始终因性情刚强,仕途蹭蹬。据《光绪慈溪县志·金石门》中《慈溪县罗府君嘉德庙碑》正文前署款处记载:承务郎佥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事王演撰,征事郎翰林国史院典籍官高明书,中奉大夫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王德谦篆额。有学者认为,这里记载的“翰林国史院典籍官高明”即说明高明当时的官场职务。但高明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命运,最终与官场无缘。

  大约在元至正十六年(1356)后,高明退出官场。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为洪武。一天,他与国师刘伯温下棋消遣。朱元璋连输3局,感到心情不舒畅,推开棋盘说:“不下了,谈谈天下事吧!”这一谈就谈起“求谏、纳士”的话题,刘伯温说:“世乱用武,世治宜文,马上可以得天下,却不能治天下,治国非用文人不可!”在君臣的言谈之中,刘伯温向皇帝推荐高明,“如请高明出仕,对完成大业必有好处。”朱元璋果然派人征召高明入殿,高明听到这则消息后,便故意在人前不吃菜蔬,专啃菜根,装疯卖傻不肯入殿,这也是他号为“菜根道人”的来历。

  

    呕心沥血著就《琵琶记》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也称“永嘉杂剧”,起源于北宋末年的温州,繁荣于元代。高则诚的《琵琶记》在明清时代的戏曲舞台上,是骅骝独步,无可争锋的。

  在民间传说当中,高明创作《琵琶记》与他的朋友王四有关。据说王四早年以博学闻名,高明与他结交为朋友,曾劝他走科举入仕之路。后来王四喜中状元,高明自然十分高兴。在一个北风呼啸的寒冬早晨,他撑一把雨伞去王庄报喜。但高明到王庄后,却见其门户紧闭,一片冷清。当高明推开王庄大门,却听到王老伯一番哭诉。原来,王四中状元之后,就在不花太师府做了宰相的女婿,并打算休掉前妻张氏,气得张氏几欲寻死。高明听后,十分悲伤,既为王四的不忠不孝而愤怒,也为王四的家人不平。高明回家后写了一封长信,劝王四回心转意,免得落个恶名,遭天下人唾骂。

  但是,利欲熏心的王四不仅没听取高明的忠告,反而送来一张休书休了糟糠之妻张氏,张氏因此被活活气死。高明得知这个噩耗后,越发愤愤不平,决定编写戏文以警后人。他将剧本定名为《琵琶记》,就是因为“琵琶”两字的偏首加起来有4个王字。当时,蒙古人称牛为“不花”,高明又有意在《琵琶记》设置一位牛太师,用来影射不花丞相。

  据高则诚研究会会员研究表明,这段故事并不是凭空捏造,在明代田艺衡的《留青日礼》引《大圜索隐》中可找到证据:高东嘉名则诚,元末人也,与王四友善。王四亦当时名士,后以显达改操,遂弃其妻……而《真细录》更是说得凿凿有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知其为王四而作,遂执王四而付之法曹”。其意是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就派人捉拿王四,交给刑部定罪。

  另据了解,远在《琵琶记》成书以前的宋代,民间就流传着关于蔡伯喈的传说。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里所说的“负鼓盲翁”可能就是瑞安鼓词的早期表演形式,而他所唱的蔡中郎故事,很可能就是《琵琶记》的前身。

  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徐文长曾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编》中有《赵贞女蔡二郎》一个书目,其中注解: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实为戏文之首。可见高明是将“负鼓盲翁”所唱及南戏所演的蔡伯喈故事加以裁剪加工,改编而成为《琵琶记》。

  由于剧中的蔡伯喈是历史人物,后人便对此多方猜测,或以为是唐宰相牛僧孺之子牛繁的朋友蔡生,或以为“琵琶”二字上有四“王”字,就认为是高明的朋友王四,或以为是蔡京的第2个儿子蔡卞,或以为是五代时的慕容伯喈等,数百年间种种推测,至今没有一个定论。

  

    南戏故里纪念先贤

  为了纪念先贤,上世纪80年代,瑞安组建了高则诚研究会,作家舒良娅率先撰写了《高则诚的故事》,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有人提议编写越剧《高则诚的故事》,作为瑞安越剧团的品牌剧目;有人提议兴建一座高则诚纪念堂,陈列高则诚的著作和有关文物,供人们参观。

  1991年7月,一座造型古朴高雅、姿态美观大气的砖木混凝土仿木歇山式建筑物——高则诚纪念堂终于竣工。该馆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标高10米,室内装饰、布置和陈列由市文物馆负责,并于1993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成为瑞安一处珍贵的人文景观。

  2007年时值高则诚诞辰700周年,国内几十名戏曲研究学者齐聚温州,参加高则诚诞辰700周年学术研究活动。期间,温州各大剧院还上演了高则诚的经典名剧《琵琶记》。 

  近年来,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提出在文化大市建设中宣传我市优秀历史人物的要求,而有“南戏鼻祖”美誉的高则诚成为了首选。此后,我市投资80多万元,以推文化精品的总标准打造《高则诚》。2009年6月,大型新编历史剧《高则诚》在市政会议中心首演,吸引了众多越剧爱好者前来观看,会议中心内座无虚席。2010年8月,市越剧团新编历史越剧《高则诚》作为“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调演”的参演剧目,受邀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吸引了700多名首都观众观看。谢幕之时,台下观众掌声不断,一片叫好。凭此次演出,《高则诚》还一举获得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9个奖项。

  

    相关链接

  《琵琶记》剧情

  蔡邕(字伯喈)与妻赵五娘新婚才两月,迫于父母之命进京赴考,得中状元。当朝牛丞相强欲招赘为婿,蔡苦辞不从。时家乡遭饥荒,赵五娘卖发侍奉公婆,自己咽糠,公婆发现后抢糠而食噎死,赵五娘罗裙抱土筑坟,画出公婆图像,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在廊庙与牛丞相之女相会,最后一夫二妻团圆。全剧共42 出,一般要演两天两夜,其中如《南浦送别》、《吃饭吃糠》、《描容上路》、《琴诉荷池》、《廊房相会》、《扫松下书》等都作为折子戏单独上演。

  (记者 陈成成/整理 庄颖昶/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热线
   第04版:关注
   第05版:民生
   第06版:服务
   第07版:关注
   第08版:天下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人文
   第12版:广告
   第13版:专版
   第14版:宜居
   第15版:宜居
   第16版:家周刊
高则诚与《琵琶记》的故事
瑞安日报 关注 07 高则诚与《琵琶记》的故事 2011-6-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