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瑞安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也是浙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90年来,瑞安人民和革命志士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聆听革命历史,追寻革命先烈的奋斗足迹,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重走红色路》大型采访活动,记者深入到全市各党史胜迹细致采访,真实还原当时革命先烈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英勇场面。
本报今起刊登“瑞安特别支部成立”、“驮山农民赤卫队成立”、“三县农民联合暴动”、“浙南游击纵队成立”等10件具有代表性的革命历史事件,和读者一起重温历史,缅怀先烈,向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
这是个封闭式清式门庭,背靠西山,房子主体为木结构,分上下两层,共3间。日前,记者来到位于玉海街道西门街小弄堂里的林去病故居,一眼就看出这是被特意翻新过的。
在故居内,记者见到了林去病的侄女婿林步珍。“革命时期,常有国民党特务在围墙外探头探脑,即使林去病牺牲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还想在这里抓住其他革命党。”86岁的林步珍告诉记者,故居修复以后,一直没有布置展品,所以还没有对外开放。
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
林去病,原名宝康,字季平,1905年10月16日出生于瑞安县城西门街。1919年7月,林去病考入瑞安中学后就参加了爱国运动。林步珍告诉记者,中学阶段,林去病就已经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和理想,决心为拯救中华而努力。“他小时候学习就十分刻苦,每天天刚亮就起来朗读课文,各科成绩都很好,特别是作文深受老师的赞赏。扎实的语言功底,不仅为他进一步学习各科知识打下了基础,也为他以后从事革命工作带来了便利。”
1923年夏,林去病由其大姐林志振介绍到温州大同女子小学任教。时值封建军阀割据的年代,西方和东方列强扶植各自的军阀势力,企图瓜分中国。面对内忧外患、国运衰微的现状,具有强烈爱国心的林去病内心无比痛楚。他经常提笔撰文抨击列强侵略、军阀黑暗统治,并以“去病”为笔名在《瓯海公报》和《新瓯潮》上发表文章。他认为唯有唤醒民众,推翻黑暗统治,才能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从此,“去病”就成了他一生的常用名。
“林去病的爱国主义情怀就是在这间老房子里日益升华的。”林步珍老人一边带记者参观林去病的故居,一边向记者介绍林去病的主要事迹。他告诉记者,1924年12月,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下称温独支)建立没多久,温独支的主要负责人郑恻尘已经注意到有强烈爱国心的青年林去病。当时温独支根据国共合作要求,筹建国民党永嘉县党部,以《温州大公报》为机关报,着重宣传孙中山的“联共、联俄、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看到林去病强烈的爱国心和不俗的文采后,郑恻尘特意指派林去病参加《温州大公报》的编辑工作。
据林步珍介绍,1925年2月,林去病参加了‘温州国民会议促进会’,并在参与一系列革命活动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任务及入党的条件。林去病结合自己的革命实践,体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民众求得解放,才能拯救中华;只有加入共产党,才能更好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同年5月,林去病提出入党申请,郑恻尘介绍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温独支也接受了他的入党申请要求。“他终于由一位爱国进步青年成长为终生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共产主义战士,立志尽责,为谋求工农大众的解放事业而尽责。对林去病来说,那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
谈到林去病入党时的情况,林步珍老人自豪地告诉记者,入党后,林去病以更积极更自觉的姿态参与温独支领导的各项社会运动,并很快成为温独支的重要成员。
为乐清盐民谋利益
正当记者在林去病的故居楼上感慨林去病不凡时,楼下突然传来了入党的宣誓声。下楼一看,原来是西门河头社区在此召开党员会议,吸收新党员。“能够在林去病的故居入党宣誓,对我来说太有意义了。”正在宣誓的新党员激动地告诉记者,林去病是瑞安党支部的创建者,在他的故居里特别能感受革命气氛。西门河头社区的党员会议结束后,社区主任高美英还特意邀请林步珍给党员们讲述林去病的事迹。
“想来,老党员对他的事迹已经有所了解,今天我就讲讲林去病在乐清盐场的事吧!”在林去病故居的院子里,面对社区里20多名党员,林步珍娓娓讲述了林去病在乐清帮助盐民的经历。
“1925年底,《温州大公报》主笔、国民党永嘉县党部执委王超凡投靠了“西山会议派”,公开走向反动,林去病被迫离开报社。之后,“温独支”派林去病、林立、钱国安去乐清建党。林去病到乐清盐场后,以司秤员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据林步珍介绍,盐场的司秤员一般负责公盐进出,在盐民送盐进仓时,除打折扣外还被压低斤两。翁垟作为乐清县主要的产盐区之一,当地200多名盐民的生活苦不堪言。但林去病任职后,拒绝了承包绅商的种种贿赂,革除了陋习,纠正了以往乱打折扣的现象,极力维护了盐民的利益。
“斗大长林东海湾,不堪狐鼠闹成群,为有林君居廉耻,不取贪泉酌半分。”讲到动情之处,林步珍还念出了乐清当地居民称赞林去病的诗句。“林去病除了做好司秤员工作外,还在翁垟中心地段长春楼捐资兴办盐民夜校,吸收50多名贫苦农民、盐民参加学习。他自任教师,自编教材,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教材来提高盐民、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他还经常到农民、盐民家访贫问苦,见到他们生活困难,就拿出自己节省下来的钱,为他们排忧解难。”林步珍说,盐民们渐渐信任林去病,并且接受他宣传的革命思想和道理。
林步珍讲述林去病在乐清盐场对疾苦百姓的体恤和关心,在场党员听后无不对林去病肃然起敬。记者也通过党史了解到,林去病和这些劳苦群众的亲密无间,使得他与林立、钱国安在乐清期间,顺利地在西乡的翁垟、白石、白象和东乡的竹屿等地建立了农民协会。他们还在县城成立各种手工业工人协会和商人协会,使得群众革命运动陆续开展起来,一批积极分子在群众运动中涌现出来了。经过几个月的工作,林去病与林立、钱国安等人便在翁垟中心地段长春楼夜校里发展党员,建立了乐清党支部,林去病任书记。乐清共产党组织成立后,林去病又帮助组建国民党乐清县党部,领导开展乐清国民革命运动。
建立瑞安特别支部
在追寻林去病足迹的过程中,记者还特意来到了西山烈士墓纪念馆。在介绍瑞安党史的发展宣传栏上,林去病的事迹和照片赫然在目。记者了解到,在乐清盐场之后,1926年,“温独支”指派林去病、叶子午回瑞安发展党团组织。
在瑞安期间,林去病、叶子午以瑞安民社作为活动据点,在发展民社社员、开展革命宣传的同时,吸收进步知识青年戴义、徐泽民、郭演九、陈明达入党,并于1926年11月成立了中共瑞安小组,这是瑞安最早成立的共产党组织。此外,林去病还到母校瑞中发展张士烺等进步学生入团,建立了团支部。
“中共瑞安小组成立以后,林去病等人进一步从民社分社中发展党员,扩大瑞安基层党组织。”记者翻阅党史获悉,瑞安党组织扩大后,1927年2月,经“温独支”批准,中共瑞安小组改建为中共瑞安特别支部(以下简称“瑞安特支”),归“温独支”领导。林去病为“瑞安特支”书记,下辖城区、肇平垟、莘塍、仙降4个支部。不久,林去病又到南区阁巷发展陈大中等人入党,建立阁巷支部。为便于开展党的活动,“瑞安特支”设置“中山图书馆”作掩护,胡经任馆长,许叔珩、陈明达等4人为图书管理员。“瑞安特支”成员的组成,以知识青年、农民、工人的先进分子为主体。
瑞安地方党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瑞安先进分子经过长期艰难探索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惟一正确的革命理论,使瑞安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此有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使瑞安人民的革命斗争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瑞安地方党组织的建立,更是瑞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瑞安历史将由此掀开新的壮丽篇章。
据记载,林去病逝世时只有27岁,可他的生平、革命事迹,却让他短暂的生命无限延长,至今活在大家的心中。
文章内容参见《林去病纪念文集》、《瑞安红色故事》、《中共瑞安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