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吴海可,总是能与村干部、甚至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干部打成一片。日前,已身为仙降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吴海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然心系顺泰乡泛浦村。
吴海可,32岁,东山街道人,2006年退伍后到顺泰乡任人武部部长,2010年任顺泰乡副乡长,先后驻村头村、泛浦村。泛浦村是顺泰乡人口最多的一个大村,驻该村后,吴海可凭着满腔的工作热情,尽心尽责、恪尽职守,依靠村“两委”和广大村民在建设新农村中干出了一番业绩。
据了解,2008年、2009年,由于驻村工作业绩突出,吴海可相继被评为瑞安市、温州市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
与村干部交朋友
别看吴海可是个“80后”,几年的基层实践,他已深深体会到,驻好一个村,最关键的是培养富有战斗力、凝聚力的村级班子,最根本的是深入每家每户、用心用力做好群众工作。
每个工作日,吴海可与村“两委”成员基本做到一次以上的电话联系或碰面,在聊天沟通商谈工作的同时,也关心他们的家庭状况,彼此建立了深厚感情。大家与他的相处就像朋友般,工作上或生活上有什么难题,总爱跟他讲讲,征求他的意见。
在去年村级组织换届时,该由谁担任下一届的村支部书记?5名支委各个谦让,没有结果。这时,吴海可提出一个建议:几年来,老书记工作卖力,能力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确实为村里做了不少实事,是否就让老书记续任,让他再当一届村支部书记,圆满退休?出于对吴海可朋友般的信任,加上对老书记工作能力的认可,大家都异口同声表示同意。就这样,59岁的老书记继续当选。
帮村民解难题
“驻好村,要先从与村民做朋友开始。”吴海可始终认为,村民是最朴实,也是最讲感情的。
每次进村,吴海可总是要与村民拉拉家常,特别是对村民上门主动说事的,都认真记录并想方设法予以帮助解决。
去年下半年,在了解到村里困难户孔龙弟儿子患精神病五六年却得不到有效治疗后,吴海可既像亲人又像朋友一样跑前跑后,主动联系市民政局、残联及第五人民医院,在拿到医疗鉴定结果后,他帮患者代办了残疾证,并为其全家办了低保户,同时为患者争取到住院期间优惠部分费用的机会,使其得到妥善医治。“平均每个月住院费能减免300元左右,对我们一个困难家庭来说,这是莫大的安慰。”患者全家百般感激。
付出总有回报,吴海可的工作也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新型城乡医疗保险圆满完成,水库路建设前期政策处理、村“两委”换届得以顺利进行,这些都是因为有群众支持。”吴海可说。
拓宽村民致富路
一直以来,吴海可把村里的经济发展、民生建设作为驻村工作的第一职责。部分村民思想比较守旧,一直种稻谷、毛芋和甘蔗等农作物,能解决吃饭问题但实现不了增收。
该怎样做才能拓宽农民致富路?发展工业、服务业?按照村里实际情况,这两种都不切实际!吴海可思考了很久,也不断翻阅相关资料,最后决定动员村民发展大棚种植。
主意一定,吴海可便带领村民去外地取经,购买大棚设备。同时,利用土地流转方式,先通过村集体以每年每亩400元的价格从户里租田,再承包给想搞大棚种植的村民,实现连片种植。
据了解,去年,该村试种30亩,近十户村民主动参与。从中尝到甜头的种植户孔祥明很有感触地说:“以前种毛芋一年一亩收入才三四千元,改为大棚种植后,去年每亩毛芋收入增加了6000元,实在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