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的百年纪念日。100年前,我市诸多仁人志士和热血青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到民主革命的洪流中,他们在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斗争中,或在护国、护法运动中浴血奋战,乃至献出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诗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据瑞安地方志、《民国志》及瑞安姓氏宗谱等史料记载,昔日我市追随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加入中国同盟会和光复会等革命政党或革命团体的革命志士共有7人,其中,中国同盟会会员4人,光复会会员3人。他们均在民主革命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笔者辑录了他们简要的履历及业绩,以供读者参阅。
(一)、同盟会会员
一、两次受勋的民国将领沈靖
沈靖(1878-1953),字建豪,现瑞安城关劳动巷沈宅人。幼习儒学,师从孙诒让。日俄战争爆发,国土沦丧,他愤然投笔从戎,东渡日本,先入陆军振武学校,后又入陆军士官学校。留日期间,他结识了孙中山、黄兴、蔡元培、章大炎等革命先驱,于1905年8月加入中国同盟会。
回国后,他追随孙中山先生,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护法运动、北伐战争等重大军事活动,屡立战功。他亲自指挥的革命军“雨花台之役”,毙敌百余,攻克了雨花台,促成南京光复,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授予最高的金质共和勋章。
他坚定致力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拒受袁世凯以少将军衔的引诱,先被孙中山授予入伍生(学生军)总队长,受命培训南方诸省的讲习堂、陆军小学选送生工作。1923年后,他先后任广东革命军的团长、师长及军部参谋等职。1926年,北伐战争伊始,他就任李济深所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将参谋长、参议等职,随军北伐,转战两湖战场。
抗日战争爆发后,沈靖任国民政府中央军委会秘书处处长,兼任中国军方和国际盟军合作抗日的最高联络官。他所提供的军事资料翔实,各种图表地标准确,研订作战方案和实地勘察等工作出色,深为友军所敬服。抗战胜利后不久,他获得了美国总统杜鲁门颁发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一级自由勋章。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李济深、何香凝、廖承志曾多次函电邀他赴京到全国政协工作,但他疾病缠身,无法启行。1953年春,卒于家中,享年75岁。
二、国民党政坛元老许燊
许燊(1879-1943)(燊,shēn,方音“辛”),字达夫,出生于瑞安城关渔篁街有名的“许太和”酿造坊,是辛亥革命先驱人物和国民党政坛元老之一。
1903年赴日本,先入日本弘文书院,后又入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攻读政法。留日期间与黄兴结为挚友。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时,他经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成为我国首批同盟会会员。他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民主革命运动。回国后,他曾在浙江一带从事于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活动。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他被选为首届参议院议员,后在北洋政府任护法议员。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他为维护共和,参加讨袁斗争,后又参加反对军阀曹锟贿选总统的运动。并于1925年策动浙军加入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驱除了直系军阀孙传芳在浙的残余势力。抗战前后他一度闲居京、沪、渝,以政坛元老身份参议政事。1943年卒于家乡。国民政府为其颁令褒奖,并举行公葬,张治中、黄绍弘等人都撰写了挽联。
三、辛亥革命时期先烈陈益年
陈益年(1884-1913),别名志谦,瑞安林垟底陈人,祖居平阳县宋埠陈宅村(其父陈小波,清痒生,著名中医师)。1902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专攻化学。留日期间,结识了秋瑾、陶成章等革命志士,参加了中国同盟会及其社团活动。他主动剪去发辫,以示革命决心。在光复会主要成员、同盟会浙江主盟人秋瑾的领导下,他联络浙南会党为推翻满清王朝而积极活动。因闹学潮提前回国。
回国后,1906年,他在平阳县宋埠创办“潮音学堂”作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07年7月,徐锡麟、秋瑾起义失败遇害,陈仍不避艰险,奋斗不懈。辛亥革命胜利后,他赴宁波、杭州,先后任宁波武备学校教官兼宪兵连长、陆军团长等职。1913年“二次革命”时,浙江都督朱瑞通电支持袁世凯,他潜回瑞安故里与平阳黄飞虎、庆春等人,在瑞安湖屿桥(湖岭)蒋宅走马楼蒋育生、蒋育南的原住宅(今为湖岭粮管所仓库)制造炸弹。炸弹经瑞安桐岭间道运往温州联系站“鼓楼下阿四饭店”,再秘密转运淞沪,以支援革命。
1913年农历七月初七,他最后一次离家赴湖屿桥。同年冬,反动当局以“乱党”罪名派兵缉捕,在紊乱中炸弹爆炸而壮烈牺牲,时年29岁。其遗骨与其一起牺牲的黄飞虎、庆喜等人遗骨同埋在湖屿桥后半垟山山脚“贤头坦”墓地。
1947年抗战胜利后,原国民党中央日报社社长马星野赞陈益年为瑞安辛亥革命时期的先烈。
四、孙中山的贴身武官陈朗清
陈朗清(1890-1979),字洁夫,瑞安莘塍董田人,出生于民间拳师之家。其父陈步高,精通南拳,名誉浙江。陈朗清少时从父习南拳刚柔拳法及长短器械套路,后随其舅父习龙虎彪豹意形拳及罗汉拳。11岁时投拜于平阳名师龙法门下学猴拳及鸳鸯剑法。他勤学苦练,武艺益精,行教拳艺于乡里。清宣统二年(1910)春,年仅18岁的他赴杭州参加浙江省武术比赛大会,经与数十名高手对擂,连闯三关,拳法、棍棒、刀法均获第一名,摘取桂冠而获“神拳”之誉。是年被浙江省督军署聘任为英雄队教习。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浙江省宣布独立后,时为民国浙江军政府督军汤寿潜慕其艺高武勇,推荐他为孙中山先生的贴身保镖(武术副官),同年12月加入中国同盟会。
1924年5月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成立,陈朗清与其弟陈一虎被聘为该校武术教官。黄埔军校组建以学生骨干为核心的革命武装——教导团(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前身),他被委任为该团武术教官,时为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曾向他学习鸳鸯剑法。他参加了教导团二次东征,平定了广东军阀陈炯明和滇军军阀杨希闵等人的叛乱。1927-1936年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后,他先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上校武术教官。抗战前夕,离开军伍,先后在浙闽粤滇等南方诸省从事武馆传艺及行医治伤,各地武林人士纷纷求教于他的门下。
抗战胜利后,他回乡定居温州,创陈氏伤科诊所,专治跌打损伤及骨科等症,并自制中草药膏丸,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温州市人民政府聘为温州市体委武术教练,他所培训的学员在省市及国家武术比赛中屡屡获奖。著有《南拳刚柔法》、《短折猴拳精髓之功》等书及讲义,并被编入《浙江拳械录》。
(二)、光复会会员
一、护国军将领林摄
林摄(1877-1918)、字赞候,又名调元,瑞安大沙堤人,光复会会员,陆军中将。
少时家境贫寒,但性敏好学,志向远大。1902年,因学业优异,被选派官费留学日本,先后入成城学校、仙台第二师团、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与同学蔡锷、蒋百里、李烈钧、张孝准等青年爱国志士,志同道合,结为生死之交。
1903年,帝俄侵占奉天(今辽宁),林摄等留日学生900余人,集合于东京锦辉馆,声讨帝俄侵华暴行。同时温州籍留学生17人,由林摄领衔,发表《抗俄宣言》,1904年,他与蔡锷等人一起加入光复会。
1905年,林摄从日本归国,曾任南京学堂监督。后又与蒋百里、张孝准同赴德国深造。考入德国陆军大学,不但学习了西方的军事知识,也接受了现代的民主意识。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林摄以当代军事专家身份,就任北京政府陆军部军衡司司长之职,主管全军的各项人事行政和优抚等军务,著有《军政要义》等书。
1915年冬,袁世凯复辟帝制,林摄响应蔡锷等共襄义举,任云南护国军政府参议之职。后又奉派去两广联络岑春煊、陆荣廷共同反袁护国。1916年5月,两广、贵州宣布独立,建立护国军政府军务院,蔡锷、李烈钧、梁启超等为抚军,林任军务院出征动员计划部主任,积极从事反袁斗争。
护国战争结束后,林摄北归返任,因被北京执政当局所忌讳,林摄被解除军职,贬任绥远塞北关税务总督。到任不久,林忧愤成疾、不治身亡,终年41岁,归葬于瑞安东郊周岙。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活动家王鼎卿
王鼎卿(1886-1944),字致同,又名王弋(yī壹,方音乙),瑞安城关小沙巷人,系我市早期的光复会会员,是我国近代著名农学家、农艺家曾省、曾勉的舅父。
清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他考取浙江省公费留学生资格,赴日本预备学校读书。同年,他加入以蔡元培为会长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复会。1907年毕业回国后,他一直在江浙一带从事反清斗争。1909年,他与浙江同盟会领导人之一的陶成章遍历新加坡、缅甸、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在华人中进行联络活动,发表革命演说和募捐活动。他还和陶成章商订“五省十军”计划(即在皖、苏、浙、赣、闽等五省筹建十支革命队伍)欲图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此一计划为清廷获知后,下令通缉。他在避回家乡时,曾被温州统领所捕,后被营救出狱。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他被选为国会第一届众议院议员,后任福建省政府秘书长,曾资助外甥曾省、曾勉等赴法国留学。1944年因病在家乡逝世,享年57岁。
三、举人出身的革命者章献猶
章献猶(1864-1943),字眉山,瑞安城关所坦街人。清光绪年间举人出身,与蔡元培为同科举人。1904年,他在上海加入反清的革命团体光复会,积极参加反清的革命活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他被选为第一届参议院参议员。袁世凯复辟称帝前,袁派说客劝说北大教授拥戴他,遭章献猶等一批教授反对。后陈献猶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护法、护国运动。
光绪三十二年(1906),陈介石在广东方言堂任总监时,章氏与乡人项葆桢被聘为该校国史和国文教习。民国初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他被聘为北大教务处副主任兼国文教师,与乡人林损、陈怀等同事。二十年代,他被聘为同济大学国文教授,直到抗战前夕。抗日战争时期,蔡元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章献猶担任该院秘书长,直至逝世。据其外甥郑鸣锵先生回忆,他自从离开家乡后一直未曾回乡。
瑞安城关劳动巷沈氏宗祠 林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