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泰”胡福林、“奥米”孙福财、“星宝”池万明“跑路”出走回来了,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和金融、公安机构近期密集出台的稳定温州金融秩序的政策措施开始显现效果。政府、银行发出了“帮扶”信号,企业应该怎么办?笔者以为,珍惜机遇,注重自强,才能真正解困突围,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正道。
最近陆续出台的温州、瑞安市委、市政府《关于稳定规范金融秩序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国务院5条金融政策措施和3条财税政策措施,各银行推出的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优化结构、降息让利、延缓债务、提升优惠、取消搭车等系列措施,给广大小微企业提供了走出困境的极好机遇。诸如年底贷款余额新增100亿元、启动财政应急准备金与欠薪准备金、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提高贷款不良率容忍度等具体措施颇具含金量。政府扶持政策措施和社会各届和衷共济、共渡难关的氛围十分难得,是广大小微企业应该借助的东风。
但政府不是企业的“保姆”。这次在温州金融秩序出现局部失控乱象的情况下,政府出手宏观调控,是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并不意味承揽解决企业的一切问题。当下宏观调控的优惠、照顾、倾斜、保护的政策倾向往往会在一些不理智的企业中产生错觉,就是把企业的自身矛盾问题归罪于外部环境,看不到企业内源性的资金要素配置利用过程中的弊端,找不到企业内部资金运行错用、乱投、低效、多占、呆滞乱局的根源。深层看,这次温州金融秩序问题,存在银行紧缩收贷催债、成本推高压力、高利贷搅局等原因,但更根本的是企业自身投资决策不科学、资金规划预算不严谨、资金运行随意失控、资金配置失当、资金利用效益不高等原因催生而成。
在这个问题上,企业除要积极参与金融改革创新、努力争取合规的优惠政策条件外,更重要的是应努力增强内源自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自我改善,奋力自强。企业不能迷恋“优惠照顾”政策的呵护,让自己“娇生惯养”,成为易碎的玻璃。
企业以自强的姿态去应对当前温州局部金融秩序风波是一种有远见的选择。在抓紧做好资金链风险排查、债权债务清理、开展资金抱团互助活动、改善财务管理等应急工作的同时,系统科学做好企业投资战略规划,制订实施预案,建立健全资金配置利用投放、调节、控制、监管、考核制度并规范组织实施,全面提升经营管理、实现转型发展是企业今后能够从容应对金融风波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