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妨践行“适度教育”
■高振千

  你相信吗?老师教得好不好,不光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学生中有多少不是“小眼镜”。在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学生近视率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近3年,该校5个年级组的近视率均呈下降趋势。老师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得益于学校的“适度教育”。该校校长李慧军认为:所谓“适度教育”,是指教育者顺应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出现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过度”和“不及”并存,造成了教育的片面性。这教育的顽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培训过度,智力开发不足;家长期望要求多,培优因材施教少;对智育关注多,综合素质培养少。遍地开花的教育培训机构生意兴隆,繁重的作业负担和接二连三的考试,一切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目的等,都说明“适度教育”的缺乏和被人忽略。

  说起当下的教育还真令人不胜惊讶、大开眼界、感慨万千。孩子尚在上幼儿园,家长就不怕烧钱送这送那兴趣班;课外大街小巷上成群结队的学生,拖着疲惫的身影奔走于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常常被人拿来掂量的超重书包,挤走学生娱乐和睡眠的各种作业……这些过度的教育,尽管不时有人提起和呼吁,三令五申地要求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但千呼万唤的“适度教育”始终未曾实现。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其身心所能承载的任务与责任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其负担就不再是发展的力量,反而会限制成长、影响身心健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变成纯粹的应试教育,学生变成答题的机器。过分的考试评价、过重的课业负担、过高的家长期望、过分的成绩崇拜等,凡是与考试有关的教育,我们都做得“过度”了;身心健康、品格养成、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凡是与考试无关但与孩子未来发展相关的教育,我们都做得“不及”,哪里还顾及顺其自然和适当引导?狂热、浮躁的教育追求,最终使教育走向畸形。“适度教育”就是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灵活采取教育方式,挖掘学生内在潜能,让每个孩子优良的个性实现最大发展。

  “适度教育”以“抑制过度的教育、提升不及的教育、调整错位的教育、发展绿色的教育”为目标,不再对学生进行单一的分数考核,实实在在地把学生的健康、习惯养成、基本公民素养、潜能开发、学科素质、自主学习能力等全面纳入评价范畴,根据学生差异分层布置作业,不同学生可完成不同数量和内容的作业,适时适量、因材施教,改变学生作业历来“一刀切”的现状,让孩子有足够的闲暇享受生活的乐趣,从而达到自然、和谐和本真的教育境界。

  “适度教育”是对功利主义教育的彻底摒弃,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反对以损耗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高成本教育。教育将因适度而回归精彩,生命之花因“适度教育”而盛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民生
   第04版:热线
   第05版:关注
   第06版:服务
   第07版:经济
   第08版:天下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时评
   第12版:广告
   第13版:休闲
   第14版:周游
   第15版:休闲
   第16版:广告
不妨践行“适度教育”
工程受贿协议
从交通红绿灯说起
“跑”掉医生的道德良心
从“要听真话”说起
时代呼唤一种良知
瑞安日报 时评 11 不妨践行“适度教育” ■高振千 2011-1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