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种文化”在瑞安大地开花结果越来越富的农民们说`
文化无限美丽 应让更多人分享

  本报讯(记者 夏盈瑜)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我市广大农民积极参加“种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并不断传承、创新,办起蓝夹缬博物馆,建成农耕文化馆,在文化大市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马屿镇净水村的靛青种植园,农民王祥幸正在精心打理将要成熟的靛青。

  “靛青的根就是我们熟知的板蓝根。” 王祥幸说,以前,当地农民种植靛青,只为了把靛青的根挖来当凉茶喝,而现在,靛青的茎叶可以卖给当地的农民合作社。算起来,茎叶比根来得更值钱:以前一亩地收入两三千元,现在有六七千元。

  王祥幸口中的合作社便是马屿镇靛青合作社,是我省首个开展靛青染布工艺的合作社,其蓝夹缬技艺今年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两年前,农民王河生挖掘出靛青提炼技术和蓝夹缬印染传统工艺,使靛青得到充分利用。目前,合作社已有150多名会员,种植靛青1500多亩,其生产的靛青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医药、服装等各个方面,农民的种植效益比2年前提高了2倍。

  为了丰富当地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靛青合作社还建立起了首个农民博物馆——蓝夹缬博物馆,展示蓝夹缬制作流程,带动相关产品销售。一款款优质蓝布、一包包板蓝根被抢购,说起现场销售情况,王河生直称:“传统文化也能带来好效益,接下来,我们还要做生态面料,做成产业链,靠文化产业推动周边农民致富。”

  在平阳坑东源村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村展示馆,古色古香的老宋体字模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目前,展示馆正在迎接着新变化。该馆扩建工程已经申请报批,扩建后,总面积将达到3000多平方米,是现在的2倍。

  “文化是无限美丽的,应该让更多人分享。”从展示馆馆长林允锋那得知,东源村虽地处偏僻,但来木活字印刷馆参观的人数一度每年高达5万人次。

  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精神,新建的场馆将增添造纸术等新项目的展示,增加游客和场馆的互动性、趣味性。

  走进陶山镇荣祥村,只见一个普通的农家宅院门口,树立着一个牌匾——荣祥村瓯绣馆。在馆里,瓯绣设备、成品、半成品比比皆是,女主人贾少霞闲暇时就坐下来做些活。“不少孩子来这里跟我学瓯绣,我要将这一绝活传下去。”

  瓯绣馆、农家烧酒酿、捣年糕馆……这几天,像这样的农耕文化馆,正陆续在荣祥村建起来,这个本来宁静优雅的小村变得更加有文化气息。村民们说,他们将要建起10多个不同主题的农耕文化馆,迎接11月份的荣祥村农耕文化节。

  荣祥村是省级文化示范村,村里的瓯绣馆是远近闻名的学生教育基地。现在,村“两委”正在组织村里的专业户,对瓯绣、农家烧酒酿、捣年糕等传统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建立家庭展览馆,筹办农耕文化节,以传统文化搭台,让特色农业唱戏,全面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农家乐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我们要率先发展文化经济,让村民真正走向富裕,让村庄更美丽。”荣祥村村党支部书记郑华信心满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经济
   第04版:热线
   第05版:民生
   第06版:服务
   第07版:关注
   第08版:天下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时评
   第12版:广告
   第13版:专版
   第14版:休闲
   第15版:休闲
   第16版:乐周刊
导读
文化无限美丽 应让更多人分享
仙降有个老板文艺俱乐部
导读
导读
瑞安日报 要闻 01 文化无限美丽 应让更多人分享 2011-10-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