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泥计划”深植全市乡村
“春泥护花”:呵护十万农村娃
■记者 欧苗苗

    曾有数据表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全年约有180天的校外时间,然而,不少农村孩子校外文化生活单调、活动场所缺乏。与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农村孩子课外该往哪里去?该谁管?该怎么管?

  目前,我市共有未成年人26万余人,占总人口的18.43%,其中,在校的外来子女4.65万人,并以每年4000人的速度增长。同时,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我市留守儿童人数也有近2万人。

  2009年6月,我市开始实施“春泥计划”,由最早实施的50个村扩展到目前637个,实施率达68%,呵护了10多万名农村孩子。“春泥计划”取意于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我省旨在全面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以农村行政村为单位,依托农村现有各类场所,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利用中小学双休日、寒暑假期、传统节日等校外时间,因地制宜组织引导农村未成年人开展形式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营造未成年人健康、快乐、安全的成长环境。

  两年过去了,春泥计划的试点实践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家庭的普遍欢迎。

    外来娃、农村娃 茁壮成长

  2009年6月,我市按照“试点先行、点面结合、量力而行、务实推进”的原则,在50个村首先启动了“春泥计划”试点工作。今年年初还将4万多名外来务工子女纳入春泥对象,与城里孩子享受到了一样的关爱。

  今年7月,我市以“爱心相伴 快乐暑期”为主题,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暑期活动,让“新瑞安小公民”更加乐观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

  浙江胜华波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林辉有一对儿女。出门打工多年的他,这个夏天过得特别安心。“没想到在企业里也有孩子们快乐的‘校外乐园’,省了我不少心思。”林辉感慨。

  原来,这个夏天,该公司特地设立了“春泥计划”暑期幼儿园,他的儿女每天都会去那里上课或做游戏,公司聘请专业人员对3至6周岁共46位孩子进行教育,充实了他们的暑期生活。同时,公司还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游泳安全、饮食安全、防灾避险、消防安全等法律法规、自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其自护能力和维权意识。

  “父母都要上班,平时基本没时间陪我们姐弟玩。这个暑假,我和弟弟在这里学到了许多知识,不再像以前那么孤单了……”姐姐林小小高兴地说。

  瑞立集团则开设“职工子弟夏令营”,开展“六个一”活动,即职工子女为父母送上一瓶水,每人唱一首红歌,参观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一次温州高教园区,听一次老党员讲故事,参加一次边防队列训练,并通过“感恩父母,走进车间,体验生活”活动,让孩子们体会父母的辛劳,让他们懂得感恩。

  基达纺织有限公司举办“免费为员工子女制作亲情衣”活动,华尔达集团为1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安排了“亲情假”,安排亲子活动,让他们陪孩子们好好玩一天,帮助员工和孩子更好地交流。

  此外,我市还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观图书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活动,组织孩子们前往高楼镇的索面基地,现场观看索面制作,就近就便领略瑞安城市景观,感受城市的文化和繁华,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充分感受、了解、体验和融入瑞安生活,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健康成长。

  课堂内、课堂外 活动丰富

  8月20日,在汀田三中的校园内,一群小朋友有的在剪纸,有的在玩魔方,还有的在玩陶泥……这不是班级里的活动课,而是该校特地为当地的小朋友建设的乡村少年宫,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小朋友们的课外活动又多了一个好去处。

  这是我市“春泥计划”活动现场的一幕。汀田三中乡村少年宫的老师告诉记者:“春泥活动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课外平台,让他们在快乐中长大。”

  此外,我市莘塍、林垟、桂峰等地的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楼、场地和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通过扩充设施设备等方式扩建或改建“乡村学校少年宫”,在每天放学后、节假日和寒暑假面向农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

  在第一批春泥实施村中,湖岭镇永安亦垟村村“两委”专门邀请部分本地老师为孩子们开展相关辅导和培训,并把返乡的大学生们聘请过来担任村里“春泥培训班”的辅导员,加大对村里孩子们的教育与引导,把校内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从小培养他们孝亲敬老、文明礼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品德。

  我市其他地方也不甘落后。殿巷社区以瑞安传统文化和童谣为主题开展墙绘活动;沿江社区以“激情广场”为载体开展“红歌会”文艺演出;县前社区开展禁毒宣传活动;浦后社区开展“人体红绿灯”等活动;沿江社区设立帮教基地,为社区轻微犯罪免予起诉的未成年人实行一对一的帮教服务;陶山镇荣祥村开设农耕文化馆,让未成年人学习农耕文化知识;南滨街道为青少年开设“艺术教育”课,倡导未成年人“赏名画、听名曲、读名著、学名人”。

  据了解,为丰富活动载体,我市还建立了包括体育、手工、智力、体验等五大类共计99个项目的“活动项目库”,供各村“看单点菜”,还充分利用流动少年宫、科技大棚车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各类校外教育活动送进西部山区,搭建起一个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

  当然,“春泥计划”的益处还不止这些。市文明办道德科科长李洁说,目前我市正在着手一些工作,继续丰富未成年人课外生活,我市将在有关村居建立图书流通点,让图书资源流通起来,方便更多的孩子看书。同时,利用农村新社区打造社区春泥活动中心,加大未成年人的交流面。

  637个村、10万名孩子  有了校外课堂

  看到其他村(社区)“春泥计划”开展得有声有色,浦后社区书记沈娟娟再也坐不住了,她找到市文明办,主动要求将浦后社区纳入“春泥计划”,成为我市第二批“春泥计划”实施村居之一。据介绍,该社区组织人员到隔壁社区学习,回来后与学校结队,到山区扶贫,利用暑寒假期间,组织大学生指导墙体美化,让未成年人成为社区巷弄文化的创作主体,并组织中小学生的篮球、拔河等系列体育活动,适时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一些环保、消防安全等知识宣传,大家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

  “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是困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难题,通过一系列活动,‘春泥计划’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在实施‘春泥计划’的村,网吧里不再有孩子的身影,孩子在校表现、学习习惯都好多了。”沈娟娟深有感触。

  今年8月,温州大学教师来到华侨侨眷众多的高楼镇枫岭。据了解,枫岭有很多华侨子女,当他们回国的时候,由于之前长期在国外接受教育,汉语基础不好,语言交流时常出现障碍。

  “汉语和汉文化教育是维系年青一代华侨华人对祖籍国认同感的重要方法。”于是,这些大学教师在当地举办语言学习班和普通话培训班,耐心示范教导,让这些孩子熟悉自己的母语。

  高楼镇东源村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活字印刷传承基地;叶适纪念馆和片区内20多所中小学实施馆校共建,建设未成年人第二课堂…… 如今,“春泥计划”已在全市637个村(社区)开展起来,惠及10多万未成年人。各村充分整合现有旧校舍、旧礼堂、旧祠堂等场地,全面加快“春泥乐园、春泥书屋、春泥长廊、春泥讲堂、春泥基地”等“五个一批”硬件项目建设,并利用我市现有42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阵地,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校外活动场所,满足他们提升道德水平、学习科学技术、增长文体才干等多种需求。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不仅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也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春泥计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盲点,有效地促进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们有责任将它深入持久开展下去,实现“春泥计划”在全市镇、街和行政村的基本覆盖,让‘春泥’护出更艳丽的花朵。”李洁说。

  据统计,自“春泥计划”开展以来,社会各界主动策划、组织、帮教、助教未成年人,市关工委讲师团、市“五老护苗”志愿大队、市退教协志愿队多次到学校、社区、到农村宣讲,完成各类宣讲582场,受教育人数达11.55万人次;流动少年宫、科普大棚车进农村共计21场次,受教育面达2.7万余人。预计到2014年,“春泥计划”在全市农村(社区)全覆盖,切实形成“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责任落实、社会参与、活动丰富”的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框架体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版面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经济
   第04版:热线
   第05版:民生
   第06版:服务
   第07版:关注
   第08版:天下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人文
   第12版:广告
   第13版:广告
   第14版:金融
   第15版:金融
   第16版:金周刊
“春泥护花”:呵护十万农村娃
瑞安日报 关注 07 “春泥护花”:呵护十万农村娃 ■记者 欧苗苗 2011-1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