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 林长凯 通讯员 蒋冬青)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决定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应试能力的提高。日前,市私立实验中学根据市教育局高中教学质量分析会的有关精神,开始了有效教学课型改革的探索。
据该校校长刘厚祥介绍,明确划分一堂课的课型,强化一堂课的功能,对“积累知识”、“训练能力”、“作业讲评”三种主要课型从目标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尝试。
积累知识课型:要求学生根据学科特点,识记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语段、图片、材料、表达方式、解题方式等内容。识记方法为诵读、自背、互背、默写、卡片、竞赛等,同时要通过教师讲析、自我探究、互动探究、图解、模型等方法做到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用归类、画网络图、做笔记等方法构建知识体系。
训练能力课型:它以探究问题为载体,以互动交流为形式,以点拨方法为诱导,以建立模式为途径,努力提升学生辨析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概括能力、评价能力、解读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在能力训练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如分析问题要掌握因果分析法、条件分析法、辩证分析法、本质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假设分析法等。
作业讲评课型:学生要学会自我纠错、以优带劣、相互订正、积累错题。教师要依纲据本、明确考点、指出病因;通过启发思路、明确角度、一题多变、异同比较等方式来总结归类、传授模式;同时还要淡化答案、,重视方法、重在提升。
刘厚祥介绍说,按照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一堂课的课型实际上可以分为基础知识课、听力课、阅读课、写作课、定义课、计算课、概念课、分析课、理论课、实验课等课型。然而,传统教学常常是混合课型,短短45分钟,多点呈现,多线交叉。“教师主宰课堂,信马由缰;基础知识立足不扎实,能力训练不到位;学生被动接受,浑浑噩噩,不得要领:教学效率在低位运行。”刘厚祥说,为了改变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状况,该校要求全体教师每堂课都要准确定位,不上混合课,在“针对性”、“主动性”、“透彻性”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