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瑞安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表明,瑞安城乡各地遍布近百座有百年历史的戏台,为研究我市古戏台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这些古戏台虽大都已被废弃,功能衰尽,风光不再,但我们还是能够透过这些被冷落,布满岁月印痕和历史崚嶒的古戏台,看到他们曾经的辉煌和酬神敬祖时的盛况。
戏台作为戏曲的建筑载体,通过精美的构件,玲珑剔透的雕刻和绚丽纷繁的彩画,无所不包容。它凭借的建筑形象究竟是什么?它通过什么样的建筑语言来表达戏曲舞台的社会功能和美学功能?
戏台的产生
瑞安戏曲活动源远流长,初始的戏曲都是一些村坊小曲,或歌舞、或杂技、或魔术、或游戏的杂剧,当时还没有严格意义上表演情节故事的“戏剧”,也没有专业化的“剧场”。这些农村小戏大都在农闲时在村内空地上演出,或大户人家把艺人、演员雇到家里在场院或厅堂里表演。
随着南戏兴起,戏曲活动更为活跃,观看戏曲已成为城乡广大群众唯一丰富文化生活的途径。那种画地为台的演出,已无法适应戏曲的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人观赏到戏曲,瑞安民间流行一种“草台”,即将几个打稻用的稻桶倒扣在地上,上面铺上木板便成了戏台,戏曲演毕,草台随即拆卸。虽然这种形式比画地为台的演出方式进步了,也满足多数观众的愿望,但无固定场所。人们又根据演出实践,创建了永久性的固定戏台。瑞安的戏曲艺人正是凭借这些戏台,才有了用武之地,上演一出出精彩纷呈的戏曲,城乡广大群众因为有了戏台,看戏赏曲有了一个固定场所,更大程度地丰富了文化生活。
我市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独立戏台,戏台大都附设于庙宇、祠堂内,与庙会的社火表演相联系,为酬神敬祖、祈福禳灾提供演出舞台。瑞安素有敬鬼神习俗,各地寺庙中的戏台最初产生与宗教祭祀活动,以及民间祀神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如关帝庙每年逢五月十三和九月十三都要举行祭圣活动。这时候,北门大沙堤一带,人山人海,掎裳连衭。关帝庙中,履舄交错,户限为穿,香客如烟。戏台上演戏曲,以为酬神。台上锣鼓喧天,台下游人挤挤。临时搭建的廊棚内有各种风味小吃,有求神问卜、算命测字、有喝茶、游玩、看戏、拜神……整个场面就像一个演示民风民俗的大舞台,戏台也成了庙宇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
瑞安境内戏台遍布各乡镇村落。戏台众多,正反映了瑞安人对戏曲的热爱。沈不沉辑注的《杜隐园观剧记》载:民国八年十月十二日,“瑞安有新到髦儿戏,哄动城乡。戏台现搭在四柏巷项姓大晒谷场上,可以容万余人。”次日,作者张震轩去看戏。“戏台四面看厂搭遍。场旁城际、城上周围亦男女坐满。”一场戏,观众万余,何处有如此壮观场面?是众多戏迷哺育了瑞安戏曲的成长壮大,唤起众多戏台的构建。
在都市里商业性的勾栏瓦肆时生时灭、无迹可寻的情况下,神庙、宗祠戏台至今不乏遗存。
戏台的建筑形式和美学功能
戏台,其观赏上的美学取向胜于园林。它特殊功能给人们提供的不仅是“景”和“境”,而是“意”和“情”,它把人世万象聚焦到几块台板上,上演一幕幕悲喜剧,向人们展示千百年来生活于社会历史环境各个层面中的剧作家们对人生的看法和感受。
瑞安古戏台的建筑形式,无论是寺庙戏台、宗祠戏台还是会馆戏台(瑞安境内已无一座实物),都是遵循一条传统的营造规律。把戏台安置于中轴线上,面对正前方的正殿,后部以门厅和左右厢楼连接,与神殿形成一个“包围”状的矩形院落。
戏台的位置虽然都位于中轴线上,但前后位置却有区别,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建在门厅后面的天井,为单体独立结构,有独立的屋面,形成一个独立的观演格局,但又是整个寺庙建筑的一部分。如位于高楼乡上泽村孚泽庙戏台、东岩乡岩头村岩头宫戏台、马屿镇东山头村太阴宫戏台等。
另一种是戏台前半部向庭院突出,如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飞云镇下硐村下硐宫戏台。戏台的后屋面与门厅的屋面连檐构筑,戏台的正脊高出门厅的屋脊。后戏台柱和门厅金柱同用一柱,形成一个半独立建筑。
还有一种是利用门厅的明间建戏台,这类戏台与前两类戏台相比,结构相对简单,占用空间相对要少,戏台建于门厅的明间,戏台屋面与门厅屋面共用。戏台的前后柱分别与门厅的后檐柱及前金柱共用,建筑构架与门厅融为一体。这种简易而实用的戏台形式,被瑞安乡村普遍采用。如潮基乡下店村太阴宫戏台、芳庄乡余山村余山宫戏台等。
戏台通常是木结构,平面呈方形,抬梁式构架,用四柱,出飞檐,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结构紧凑,装饰性很强。这些戏台,梁、柱交错,雕刻相连,纷繁复杂而不乱,显得富丽堂皇。
藻井是古戏台顶棚向上凹进如穹隆的木质结构,是建筑师最具匠心和最刻意装饰的部分。戏台顶棚从不经雕琢的直露屋顶到八角藻井、到雕刻精致的螺旋式藻井,有个演变过程,它在艺术造型上的演变和确立,反映了瑞安人对易学、哲学、美学、民俗学到建筑学认知上的演进和提高。
像这种具有精美的建筑造型艺术,蕴涵着深厚文化元素,让人无不惊叹作品之美轮美奂的藻井构筑,在我市各乡镇随处可见。如高楼乡罗溪太阴宫戏台芳庄乡余山宫戏台、马屿镇吴堡宫戏台等。
屋面装饰
瑞安古戏台的屋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做成四坡面的歇山顶,一种做成二坡面的硬山、悬山顶,当屋顶有几个坡面连接时,在屋面连接处就存在有漏水的接缝,遮盖连接缝阻止漏水所砌筑的遮盖埂子称之为屋脊。屋脊装点程度直接关系到戏台整体造型的视觉效果,固屋脊造型也是古戏台建筑的精粹之处。
瑞安古戏台由于年代久远,经后期多次修缮,部分戏台的屋面造型已非原貌,改变较大。现就保存较完整的古戏台的屋面造型来看,戏台屋面正脊基本有两种形式,一是清水脊,其筑脊材料不用定型窑制品,多用现场施工材料进行加工,然后砌筑而成。在脊的上下用混砖做成框边,在框内的两侧陡板上用浮雕的手法堆塑各种花卉图案。一是筒瓦脊,筒瓦脊是以筒瓦为主要材料,辅以条砖所做的屋脊。在脊的上下用混砖做成框边,在框内用瓦片摆成镂空花纹。
正脊正中装饰,丰富多彩,有“旭日东升”和“双凤朝阳”、“二龙抢珠”或以《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戏文小说的人物造型,作为正中主要装饰。
戏台正脊两端多数安置“龙吻”,两条龙口作咬住正脊状。“龙吻”也称“鸱尾”、“鸱吻”或“大吻”等。据《唐会要》记载:“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屋上以厌火祥。”说明“龙吻”、“鸱尾”是作为“厌火”的吉祥物造型。也有安置卷草吻,伸展于蓝天白云的天际,显得舒卷挺拔,一枝独秀。
屋脊各种形式的装饰在我市境内的戏台中得到体现,如龙湖镇屿后村杨府庙戏台,属民国建筑,是一座与门厅共用一个屋顶的戏台,屋顶清水脊,脊两侧堆塑花卉图案,脊正中有戏文人物造型的堆塑,脊两端置“龙吻”。又如马屿潘山村潘山宫的戏台,戏台建于清早期,是一座单体建筑形式的戏台,正脊为筒瓦脊,脊正中饰以戏文小说人物造型的堆塑。虽正脊两端的吻已损,但垂脊和戗脊都保存的较完整,特别在戗脊的翼角顶端有鱼吻的痕迹。
戏曲从画地为台走向固定的戏台,经历了千年历史,古戏台折射着古老的戏曲曾经走过的历史足迹。实际上,古戏台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演剧场所问题,其中还存在着千百年文化艺术的积淀。近代以来,随着西方镜框式舞台和商业性娱乐剧场的盛行,古戏台已风光不再,无人问津,致使宫台寂寥,逐渐衰败,这大概是不少古建筑的命运。百年的老戏台,对于中华历史,只是短短一瞬间。但人类已失去很多记忆,保护好古建筑文物,就是让我们的记忆有更多色彩,让我们的文化有更多内涵。
(图片来源:瑞安市文物馆)
八角戏台藻井
戏台四角覆斗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