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瑞安日报》报道,近日,市区王女士接到一名自称是福州市人民法院主任打来的电话,对方称王女士的信用卡在湖州透支1.56万元,透支信用卡的是一个叫王建的人。骗子冒充公安和法院工作人员,以信用卡被透支为由设下骗局,短短几分钟内,骗走王女士和另一位市民近70万元。
这样的例子,相信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早已经不是新闻,因为这样的案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平时我们的手机也会收到类似于你的银行卡被透支等五花八门的诈骗短信,只不过绝大部分人是一删了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总有那么一些人会轻易地听信骗子的话,而上当受骗的。对于王女士们,她们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教训也不可谓不惨痛。记得前几天,在《瑞安日报》上刚看到:一位在我市某企业上班的务工者被骗8000元,悔恨不已。可见,骗子的行径还是有一定“市场”的,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无厘头的垃圾短信和陌生来电不时地干扰我们。
的确,这几年,随着银行卡和手机的逐渐普及,我们的生活日渐方便,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就如王女士的例子,相信如果亲自让她把钱交给骗子,可能性几乎没有。而通过电话和手机的操作,她竟然莫名其妙地把银行卡指令密码交给了对方,导致巨款被转走。就该案来说,头尾也就几分钟,王女士却已一步一步陷入骗子的陷阱。
诚然,骗子事先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手段也可能不断翻新,电话那头也可能不仅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蓄谋已久的团伙集团。乍一听,也可能真像那么回事,让人被他们的谎言所迷惑。可仔细分析,却是漏洞百出,就如本案:王女士的卡在自己包里,怎么可能会在湖州透支呢?即使有被人在湖州透支,怎么可能会是福州法院打来电话,而不是湖州或者是瑞安的银行呢?她的信用卡是有短信息功能的,钱被透支怎么会没有短信提醒呢? 一切号码都是对方提供的,怎么没有一点怀疑呢?按照对方的号码设置手机银行,并且把密码告诉他,不是明摆着把自己的钱给对方了吗?可以说,骗子行骗的过程是漏洞百出的,只要我们当事人稍微睁亮眼睛,这样的骗局自是不戳自破,难以得逞。
然而,可悲的是,依然还有那样的一些王女士们“前仆后继”,让人痛惜。纵观所有的这些被骗案例,几乎都是受害者一个人在极短时间内,被骗子的精心设计所圈套,而遭受财物损失的。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何才能让这样的惨痛教训更少一点呢?笔者想,作为当事人,当遇到陌生的电话和短信不能辨别时,应该要多个心眼,与家人商量或者去相关银行咨询;作为公民,应当把这些案例作为反面材料加以宣传,提醒身边的人不要上当受骗;作为公安机关,更应该加大对此类行为的打击力度,促进社会的和谐。
睁亮眼睛,骗术并不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