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飘飘落叶
军队是一朵绿花
……
多少句心里话
不要离别时两眼泪花
军营是咱温暖的家
——《军中绿花》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个月,市公安边防大队公边33145艇又将有一批老兵退伍。
几年前,当他们穿上绿军装时,他们是多么的骄傲,如今,就要脱下这身绿军装了,他们又是如此的不舍。
袁保根,就是其中一位。这个来自安徽的小伙子,在瑞安一待就是12年。他以艇为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用实际行动履行着一位边防战士的职责,书写着一名边防老兵的忠诚。
飞云江上名“机头”
袁保根,1979年2月出生,1999年12月入伍,市公安边防大队公边33145艇机电班长,三级士官。因表现突出,他4次被评为优秀士兵,3次被评为优秀士官,多次受到各级嘉奖。
“保根肯干、会学、能吃苦,是个不可多得的多面型技术骨干。”这是历任艇领导和战士对他的评价。
指导员王清芳告诉记者,2002年,因工作需要,原本在北麂边防派出所工作的袁保根,被分到公边33145艇,从事机电工作。
从派出所转到狭小、阴暗、沉闷的机舱,袁保根没有气馁,因为他知道这个岗位的重要性——它是船艇的“心脏”。只有练就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才能担负起维护机舱的重任。
“从不懂到懂,下过不少苦功。我买来了船艇电工、机器维修等专业书籍研读,遇上不明白的专业名词,就翻查字典,碰到难题就向艇上的老同志和老渔民请教。那段时间,真有种高考的感觉。”袁保根说。
夏天甲板晒得滚烫,冬天寒风刺骨,狭小的机舱内充斥着浓烈的柴油味,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人在机舱里只能弯着腰。袁保根就是在这里处理各种各样的线路、管道和仪表,以维持船艇心脏的正常运转,保障各种出海执勤巡逻任务的完成。就是这个又苦又累的活儿,袁保根一干就是近10年。
如今,袁保根对船艇上的各类机器、仪器设备和线路管道以及船艇基本结构了如指掌,就算不下到机舱,也能根据机器声音和排烟颜色,判断出机器是否发生故障、故障的原因以及排除方法。
2009年5月16日,公边33145艇受命担任温州市领导视察南麂海域的交通工具。当一天的视察快要结束,公边艇快靠近码头时,正在驾驶台操纵船艇的战士突然发现,船艇无法前进,如不及时处理,公边艇可能会触礁,情况十分危急。
袁保根迅速对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果断作出判断:是离合器失灵!他随即进入机舱,拆解离合器传感器接线,发现接线头因船艇震动出现了短路。不到3分钟,故障排除,公边艇恢复正常,顺利靠岸。
“现在,瑞安海上很多执法部门使用沃尔沃主机的船艇,遇到什么情况和问题都会向他请教,他也成了飞云江上名符其实的‘机头’。”王清芳说。
在公边艇领导和战友眼中,袁保根还是一头“老黄牛”。
在今年的海上治安整治中,公边艇加强了海上巡逻检查力度,这可把袁保根忙坏了,要下机舱做好船艇动力的保障工作,要协助艇领导开展海上治安检查。在连续办理40多起边防行政案件过程中,他积极协助艇领导做好案件的取证、复印、装订、归档工作。他好像有使不完的劲,经常熬夜加班。
有一次,一位战友不解地问:“保根班长,你马上要退伍了,哪来这么大的干劲?”“正因为马上退伍了,能为部队多干一点是一点,要不以后就没机会了。”这就是袁保根的回答,是一个入伍12年老兵对边防部队的情怀。
百姓心中“救命绳”
去年6月13日20时许,飞云江北侧东山渔港码头,有40多艘渔船用缆绳联结在一起并排停靠,渔船主和船员基本都下船返家休息,未安排专业人员值班。
当晚飞云江涨潮后,潮水过大,因并排停靠渔船过多,渔船缆绳突然断裂,渔船排成一列,顺着潮水,向飞云江大桥漂去。
接警后,海事、渔政、边防等有关部门迅速出动。由于潮水大,渔船多,出动的船艇“势单力薄”,无法制止大批渔船漂移。
参与抢险的公边33145艇官兵心急如焚。袁保根心想,只有想办法分解渔船,让每艘渔船开动起来,才有可能化解这场危机。
凭着自己十多年来处置海上突发事件的经验,他当即向随艇指挥员提出抢险预案:兵分两路,一路派官兵冒着生命危险登上漂移渔船,组织船上现有船员自救,最大限度地减缓渔船的漂移速度,争取时间;另一路官兵则驾驶公边艇靠近渔船,逐条记录正在漂移的渔船船号,通过船号查找船长,并通知他们迅速赶到现场操纵渔船。指挥员当即同意了他的抢险预案。
可是,登船组织船员自救太危险了,谁能担此大任?袁保根主动请缨:“政委,我去吧!”
袁保根带着扩音喇叭,冒险登上漂移船群。一边安抚船员,一边组织他们有序地抛锚、发动机器,以延缓船群漂移速度,争取宝贵时间。
20时45分,船长们陆续赶到,登上船群。此时,漂移的船群离飞云江大桥越来越近,如果得不到控制,将不可避免地撞上飞云江大桥。情况万分危急。
袁保根深知,他正在与时间赛跑。他当即组织船长以三五艘渔船为一个单位,离开船群,并动员已发动机器的渔船利用动力拖带无动力渔船。这一招果然有效,大船群被分解成十来个小船群,并逐渐被拖带至安全水域,40余艘渔船撞击大桥的险情终于成功排除。
回家探亲孩子不认爹
袁保根来自安徽巢湖,当兵前没和大海打过交道,刚上艇的时候,可够他受的。有次出海巡逻,风浪很大,袁保根站都站不稳,不停地呕吐,根本没办法看护机器。他索性把一个水桶挂在脖子上,又拿一条毛巾搭在肩上,这样想吐就直接吐在桶里,然后用毛巾一擦,继续守在机器旁。一连几天的海上巡逻,袁保根硬是撑了过来,以后出海便很少晕船了。
一晃眼,袁保根要退伍了。
“说句心里话,对于这身军装,我很不舍;对于在老家的妻子和孩子,我也很想长伴左右。鱼与熊掌不能兼得,这也许就是一种遗憾吧。”袁保根告诉记者,2009年结婚后,家中事务都是妻子一个人在操劳,现在孩子已经两岁了。
袁保根说,身为一名士官,一年只有一次探亲机会,时间只有一个月,因为与妻子、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实在太少,隔一年回一趟家,孩子都有些不认识爸爸了。“记得有一次,孩子看到我,竟然叫我叔叔。”袁保根说,对家人的歉意,只能在退伍后慢慢补偿了。
袁保根说,当兵以后,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等等,慢慢懂得了什么叫无私奉献和牺牲。“所谓奉献和牺牲,就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凭着在部队里学到的技术,和政府对退伍军人的政策,回到家乡后,我相信自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把军人的优良作风和精神带到地方去。”袁保根自信地说。
“在瑞安生活了12年,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我也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喜欢上了艇上的生活,喜欢上了飞云江,喜欢上了与飞云江相接的那片海。快要退伍了,回想起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朝夕相处的日子,真舍不得离开。也许我们今后再也见不到了,只能道一声:战友,保重!”袁保根感慨道。
相关链接:
公边33145艇主要职责是负责沿边沿海地区的边防管理、治安管理;负责海上边界的巡逻管护,海上治安管理;防范、打击沿边沿海地区和口岸偷渡、走私、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
该艇于2002年9月在我市服役,9年多来,该艇共出海执勤761次,出动警力7252人次,航行26320海里,检查各类船舶2026艘12100人,打击海上偷渡、走私、盗抢等违法犯罪活动20余次,参加海上110抢险救灾60多次,成功救助遇险群众60多人,成功救助船只12艘,挽回经济损失数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