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庄村位于湖岭镇北部山区,与温州瓯海区接壤,这里以盛产茂林修竹闻名遐迩。汽车从该镇政府所在地大同村出发,沿着山间水泥路蜿蜒而上,行驶10多公里后,车子开过一座青石门台,抬头便可望见卓庄村。
虽然已是冬天,但漫山的树木依然繁茂,道路两旁长着成片的翠竹,密林幽深人烟稀少。一条五六米宽的公路与外界连通,村舍掩映于山林间,记者刚一下车,就有两位老人走上前,好奇而热情地询问来找谁,并说村里平时很少有陌生人到访。
传统耕作经济薄弱
地处偏僻的卓庄村里近900名青壮年外出经商或务工,其中相当部分村民到温州瓯海等地打工。
当前,卓庄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主要依靠传统的耕种方式自给自足,村里留守的数百位中老年人守着仅有的1至2亩山田种红薯和水稻,或者搞点副业,靠养鸡、鸭和牛羊来增加收入,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村民姚民岳告诉记者,他家种了2亩多田,饲养了3头牛,养牛用来耕地,要是母牛有了小牛生下来养大,卖了最多可以赚1000元,每年下来并没有积攒多少钱,生活必须节俭。
卓庄村妇女干部卓旭芳告诉记者,该村有352户共1505人,但记者在村中流连半日,几乎没有见到30岁以下的青年和儿童。村里的老人说,青年人都到外面务工赚钱去了,孩子们则在十几公里外的镇上上学,周末才回来。
据了解,该村多数家庭一个家分散到三四处,大多数家庭的情况是:老人在村子里,孩子在湖岭镇上学,孩子的母亲在镇上租住房子陪读,孩子的父亲在瓯海或者其他地方打工。镇上房子租金一年大约需要3000元,这对卓庄村村民来说是笔不小的支出。留在村中的大多是老年人,总共也才三四百人。老人们独自在家,感觉非常孤独,身体也得不到照顾,他们非常挂念子孙们。
卓旭芳说,12年之前,该村原有一所小学,学校里有五六名教师,后来随着城乡资源整合,村中便不再办小学,家长也选择让孩子到教学资源更好的镇上学校去读书,但是,这也给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农村家庭增加了负担。
书记牵头 养殖肉鸽
卓庄村经济发展虽然滞后,但近几年来村里也出现了几名致富领头人。
3年前,在村党支部书记姚佳的带领下,村民卓克华开始饲养白鸽,他在自己家园旁边搭建了300多平方米的简易棚,向银行和朋友借了20万元创办了克华白鸽养殖场。这个养殖场目前养殖鸽子5000多羽,总价值达60万元。
今年是卓克华办白鸽养殖场的第3年,开始有了收益,如今一年可以卖出4000多羽肉鸽,一个月可以卖出4000多羽乳鸽。
看到卓克华饲养白鸽有利可图,该村另几户村民也下了决心跟着养殖白鸽。卓克华乐意将自己的白鸽养殖技术传授给其他村民,带动他们共同致富。村中已有姚世建、卓俊霆、卓作群等5户村民养殖肉鸽,其中:姚世建饲养了4000多羽,卓俊霆、卓作群各饲养了1600多羽。
当前,肉鸽市场销售价格为1公斤34元,对于卓庄村几户村民来说是笔不错的收益。养殖白鸽用的饲料是大麦、高粱、玉米、蚕豆,吃着粗粮的肉鸽,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饲养白鸽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眼下粮价饲料成本上涨,尤其是因为卓庄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给饲料、商品运进运出增加了成本,加上信息也比较闭塞,这些都是卓庄村的白鸽养殖户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卓克华说。
卓克华期望,卓庄村能成立白鸽养殖经济合作社,把这个行业做大、做强,让卓庄白鸽飞出湖岭山区,打响品牌,让更多的乡亲们共同富裕。
竹林资源 亟待开发
记者到该村采访,该村道路旁边到处是一堆堆村民砍伐下来待运的毛竹;刚下车,便看到村口有四五位老人正在往卡车上装运毛竹。老人姚明望告诉记者,瓯海那边一客商开车过来向部分村民收购毛竹5000多公斤,听说是卖给建筑公司在工地上搭排用,50公斤可卖30元;该建筑公司每年向散户收购毛竹4至5次,每次收购5000多公斤,每年收购毛竹数量达25000公斤左右。
卓庄村盛产毛竹,该村后山上长着很多毛竹,竹林资源十分丰富。因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到外地经商或打工去了,因此砍伐、搬运毛竹的活就落在剩下的一些年龄在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上。63岁的卓连法平时到山上扛毛竹,一天扛3趟,每次背3至4株毛竹,重约50公斤,每天可挣工钱80元,最多可挣100元。
据了解,村里不少中老年人平时就是像卓连法一样,靠上山砍伐和搬运毛竹赚点辛苦钱来贴补家用的。砍伐、搬运毛竹是一件挺劳累的活,由于山路狭窄,杂草丛生,砍伐和背毛竹需在崎岖的山路上来回跋涉3至4个小时。
村民们说,去年村里有一位老人搬运毛竹的时候,因山路陡峭,不小心脚底一滑摔倒在地,上百公斤的毛竹就压在了身上,受伤至今仍未痊愈,已花费了医药费1万多元。
据悉,该村共有林场约4100多亩,但是更多的毛竹却长在深山无人识。因没有路,大好的竹材没有人去砍伐,运不出去,用不起来,非常可惜。
据村民介绍,几年前,该村曾试办了竹器加工厂,制作竹凉席、竹椅、牙签、一次性筷子等,后来因工人和扛毛竹的工资上涨,生产成本增加了,而产品的销售价格没有上升,结果由于无利可图而没办多久便停产了。
村民们都说,最大的心愿是把山路修上去,修路至村庄后面那片毛竹,估计需修建10余公里。路修好了,就可以方便村民上山砍伐和运输毛竹,增加经济收入。
山村发展修路为先
沿着进村中心道路一直走到尽头,该村办公楼和一个简易停车场就设立在这里。办公楼已开通了网络,设有电教室,可供村民娱乐休息、获取信息,里面还放置1台电视机、1张沙发。卓旭芳说,办公楼是五六年前建成的,办公楼前面设有体育健身器材,供村民锻炼身体。
近几年来,卓庄村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也得益于“千百工程”项目的建设。今年,卓庄村的“千百工程”建设投入资金10多万元,村里修建了公厕、花坛,整治垃圾脏乱现象,并在村道、房屋旁边和一些卫生死角整治后的地段进行了绿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明年,该村还将动工建设排污设施,努力向“生态文明村”迈进。
卓庄村的道路修建便是“康庄工程”带来的实惠。可是走到村“两委”办公楼处,就到了水泥硬化道路的尽头。再往上,就只得沿着石块筑成的山道石阶拾级而上,才可走到其他村民家里,这给住在山上的部分村民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目前,村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村里的通村水泥道路再接着续修一段,这样,他们的关于好好利用卓庄村丰富的竹林资源的梦想,他们的把白鸽养殖做大做强的愿望,才能在“致富路”的依托下得以实现。
姚佳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正在修建两条通村道路,一条水泥路长400米、宽4.5米,另一条水泥路长100米、宽5.5米,两条路总造价需70万元。该工程自9月份动工建设,目前路基已筑成,其资金大部分由村民和企业赞助。
姚佳通过本报呼吁,卓庄村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资源,希望工商资本能投资山区,开发经济,实现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