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蔗上裹红糖,刚咬下是脆脆的,越嚼越粘
你见过这种“糖锤”吗?
蔗农说,这是土制红糖的副产品
■见习记者 苏盈盈/文 通讯员 王志/图

  “在甘蔗上浇红糖,同事称它为‘糖锤’,说是马屿吃法……”近日,一位网友发了一条微博,引起不少人的讨论和转发。“糖锤”好吃吗?为什么要这么吃?是怎么做出来的?昨日,记者来到马屿永丰村制糖厂,揭开“糖锤”制作的神秘面纱。

  “糖锤”来源,众说纷纭

  记者联系了发微博的网友,他说,“糖锤”是同事路过马屿时带回来的,大家都是第一次看到,觉得稀奇。“看起来黑乎乎的,我都不敢吃,不过尝过的人都说味道与甘蔗和红糖不同,更香甜。”

  记者用微博中的图片做了一个调查,只有一位来自马屿的受访者说出了“糖锤”名字,但问及制作过程,她也说不出所以然。

  在调查过程中,一些受访者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网友“小静”说:“干嘛非得把红糖溶化了浇在甘蔗上,这样多麻烦,味道不是一样的吗?”

  网友“想入飞飞”说:“甘蔗已经够甜,再蘸着红糖吃,这样会太甜了吧!”

  在所有受访者中,陈小姐的观点最富想象力,她认为制作过程颇具难度,应该是先在甘蔗上划出一道口,再用特殊的方法使蔗汁外溢,冷却后凝结在甘蔗表层,做成了一个“糖锤”。

  探访“糖锤”制作过程

  大家的推断正确吗?糖厂负责人陈步钦说,“糖锤”是土制红糖过程中衍生的副产品。

  制作红糖的步骤是先把甘蔗经压榨机榨汁,让蔗汁在锅中不断蒸煮,颜色由乳白色渐变成橘黄色,最终变成黏稠的糖浆,最后将糖浆起锅倒入木质糖盂,用木槌不断滚压、冷却,制成红糖。“‘糖锤’就是在糖浆还没滚压,马上用甘蔗在糖浆中翻滚一圈做成的。”陈步钦说。

  对于“糖锤”的来源,陈步钦表示,制糖已有几百年历史,准确的起源年代已难以断定,按照老一辈人的说法,主要是为了方便品尝,刚起锅的糖浆温度过高,不能直接食用,做成“糖锤”就方便了;再者,农村孩子没什么零食,“糖锤”对他们来说已是珍贵可口的零食,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记者品尝了现场制作的“糖锤”,刚咬下是脆脆的,越嚼越粘,味道比平时吃的红糖更香更清甜。

  “少吃一点味道会更好,吃多了就甜腻的。”一旁的农户提醒,“很多人裹红糖时让我们多裹几层,其实薄一点口感好,太厚吃起来就不会这么脆,口感像带沙粒。”

  “糖锤”给农户带来大收益

  “这个可是我自己裹的,味道真不错!”来自塘下的沈小姐兴奋地说,她说自己从未吃过“糖锤”,这次是跟着马屿的同事来尝鲜的。

  一位姓陈的糖工告诉记者,这两年“糖锤”的生意越来越好,尤其是周末,有时一天能卖出两三百个。

  “以前只是送亲戚朋友,后来偶尔有不认识的人来尝鲜,2元一个,后来涨价了,卖到5元一个。”蔗农蒋老伯说,“现在可不得了,15元一个,甘蔗还需另付,这样一截就得5元。”

  据农户介绍,一般情况下,100公斤甘蔗可榨70公斤的蔗汁,70公斤蔗汁只能做10公斤的红糖,而裹在“糖锤”上的红糖一般只有150至200克。按照红糖每公斤售价40元计算,卖“糖锤”比卖红糖收益更好。

  “制糖是日夜不间断的,如果运气好轮到白天,来买的人多,光卖‘糖锤’就能赚上一大笔。”一位蔗农坦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关注
   第04版:热线
   第05版:民生
   第06版:服务
   第07版:经济
   第08版:天下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人文
   第12版:广告
   第13版:专版
   第14版:宜居
   第15版:宜居
   第15版:宜居
   第16版:家周刊
你见过这种“糖锤”吗?
积极扶贫助学
今天男主角:阿歌
高楼
淮山药热卖
瑞安日报 民生 05 你见过这种“糖锤”吗? ■见习记者 苏盈盈/文 通讯员 王志/图 2011-12-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