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从小打铁。他从小就目睹父亲创业的艰辛。
大学毕业后,他从父亲身上接过来的,不是大锤,而是比大锤重得多的责任。孟子曰:“君子有终身之忧。”杨奎琦正是选择了这样的担当。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见到一种心态,一份气魄,一个使命。
从小立志创大业
坐在湖南正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办公室里的杨奎琦,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先谈起了父亲。他说“我有现在这样的事业,离不开父亲以身作则的教育。父亲是个宁愿让自己吃苦,也不会让别人吃亏的人。”
和很多瑞安人一样,杨奎琦理个短发,穿着素净的短袖衫,看起来格外有精神。言谈间提及父亲,便一脸的诚恳的笑,荡漾在胖胖的脸上有一种欢喜气。
杨奎琦的父亲杨希正曾是一位地道的铁匠。15岁在铁器社当学徒,每天站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抡大锤打铁。
“父亲肯吃苦耐劳,工作积极,打出的铁制品很受欢迎。加上他为人忠厚,23岁就开始当师傅带徒弟,当上副厂长,27岁就担任厂长,40岁就成了一家机械制造集团的老总。”
1996年,杨希正管理的企业产值高达8000万元,纳税排名全市第7位,这其中还包括瑞安的一些国有企业在内,如电信、移动、石化等,可见杨希正在管理机械制造企业上有着令人信服的才能。
此时,杨奎琦已在浙江大学机械制造系读大三,即将毕业。学机械制造自然是父亲杨希正的意思,父亲希望他日后好继承事业。可杨奎琦却有另外一番打算,他想闯出一片自己的天下。
大学毕业前实习时,杨奎琦和3位儿时的玩伴在瑞安开办了一家食品公司,生产蛋糕、饼干等食品。这是杨奎琦第一次经商,总投资50万元,4人出资。当时杨奎琦没有资金,也不好向父亲开口,全靠两位姐姐悄悄地资助。
开食品公司的事很快让父亲杨希正知道了,他怎能允许儿子“背叛”自己?不接自己的班,却“歪门邪道”地干起食品加工的行当呢?杨希正找到儿子杨奎琦,说什么也要他离开食品公司,到自己的企业去上班。杨奎琦尽管不大愿意,但见父亲坚决的态度,只好忍痛退股,离开了食品公司。
父子俩另起炉灶
1997年,杨奎琦终于结束了他的第一次创业,来到父亲管理的锻造厂。此时父亲的企业在瑞安已经很有名气,有11家企业单独为工厂代加工产品,属于瑞安同行业的龙头企业。杨奎琦进厂后,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熟悉生产程序,然后又从事技术、调度、销售工作。杨希正的心思很清楚,要把儿子培养成机械制造行业的多面手,熟悉机械制造的各个环节,以便今后能得心应手地管理企业,接他的班。
至今,杨奎琦回忆这段历史,还心存感激地说:“父亲很有眼光,对我要求也很严,让我得到了锻炼,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为我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由于股份制企业模式自身的弊端与不成熟,21位股东明白企业内部的矛盾根本无法再继续经营。与其绑在一起,不如分开各走各的路。于是杨奎琦和父亲也只好另起炉灶,单独办厂。
这件事对父亲影响很大,毕竟他为这个企业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与汗水。好容易经营到今天,企业已有一定的基础与规模,怎么说散就散,他不能不感到痛心与惋惜!“别人到60岁就要退休了,而父亲却要在将近60岁的时候重新创业,其中滋味可想而知。”杨奎琦说。
这一年杨希正56岁,杨奎琦28岁。一切从头开始,杨奎琦要品尝创业的艰难,体验发展的过程。
这是一段十分艰难的日子,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企业散伙时,杨希正除按资产比例分到一些陈旧的机械设备外,品牌、客户等,他什么都没要。资金,品牌,市场,三个关键要件杨希正全没有,真正是白手起家。好在杨希正在瑞安有一定影响、信誉,亲戚、朋友都愿意帮忙。通过朋友关系,农业银行一次贷给他150万元,购买设备。这给了刚刚起步的企业很大的帮助。
就这样东借西贷,父子俩总算把浙江昌利锻造厂办了起来。
把工厂办到外地去
还是锻造,还是机械加工,但杨奎琦已经把产品的档次提高了,他们瞄准了汽车、轿车、重型卡车的配件市场。汽车配件看起来不起眼,但技术含量高,质量高,精确度高。尤其精确度,大小误差必须精确到一根头发丝的八分之一,确实不是一般锻造厂所能生产的。
父亲毕竟是机械制造业方面的专家,不仅敢主动揽接此类精细活,而且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可靠,他大胆向成车厂保证:“只要是我们昌利生产的配套件,不论车辆在世界什么地方出了质量问题,我们不仅保换,还承担一切损失!”杨希正这句话,让成车厂吃了一颗定心丸,开始放心大胆地使用昌利生产的汽摩配件。昌利的汽摩配件销路自然越来越广,市场占有率也越来越大。2002年,也就是杨希正父子单独创办昌利锻造厂的当年,销售收入高达800多万元,在浙江同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机械制造业中的后起之秀。
杨希正见自己的机械制造厂发展势头强劲,便萌生了想扩大生产规模的念头。他把想法与儿子杨奎琦一说,杨奎琦很赞同。此时杨奎琦已跟着父亲干了几年,对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比较熟悉,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尤其是父亲待人真诚,为人热情,团结员工,凝心聚力发展企业作风为他做出了榜样。
2004年春天,芜湖市弋江区政府到温州招商,召开项目推介会,杨奎琦作为瑞安的企业家应邀参加。他第一次了解芜湖市弋江区的投资环境,特别是芜湖市弋江区政府热情的态度,优惠的政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大胆向父亲提议,到芜湖办厂。杨希正觉得儿子的想法有道理,有眼光,当即表示支持。
企业发展如日中天
2004年12月,在芜湖市弋江区政府和芜湖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杨奎琦在芜湖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紧靠瀂港镇的地方建起“安徽凯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投资达1.2亿元。从征地、拆迁,到厂房建设、设备安装等一系列工作都进行得十分顺利。
2006年6月,凯宇公司正式投产。公司占地面积58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拥有职工40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约占三分之一,科技研发人员占十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多是年轻人,企业充满了活力。
2008年6月,杨奎琦又在安徽青阳县投资2.5亿,征用土地230亩,注册资金5000万,再次扩建锻造生产基地。创办安徽池州地区首家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的无区域注册企业——中国昌利锻造有限公司,一期工程于2009年12月竣工投产。
杨奎琦认为,企业的发展只有以人为本。关心职工,着重对工会组织的关心与理解。他深知工会是员工自己的组织,是企业负责人与员工沟通的桥梁。员工的许多意见与建议都要向工会反映,而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工会的支持与配合。一次,热处理车间工人向工会反映,他们上班应有劳动保护皮鞋。工会领导到热处理车间实地一看,觉得建议有道理。从保护工人安全出发,应发放劳保皮鞋。工会便向杨奎琦作了汇报,并表明了工会的态度。杨奎琦很是重视,立即批准发放。
现在,杨奎琦除安徽凯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外,还拥有浙江昌利锻造有限公司、瑞安市昌利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湖南正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中国昌利锻造有限公司。他很辛苦,管理多家公司,每家公司蹲三四天,跑一圈就要一个月时间。公司上市计划也已提上日程。凯宇在建立安徽最大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以及实现全球配套和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现在,我们的事业发展得很顺利。我虽然累一点,但很开心。”杨奎琦说。
杨奎琦名片
杨奎琦,1974年出生于瑞安市区,中国锻压协会理事;芜湖市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温州市汽摩配协会副会长;瑞安市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瑞安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他担任安徽凯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浙江昌利锻造有限公司、昌利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湖南正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昌利锻造池州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