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堤街有座人文内涵丰富的
株树楼
万锡春

  瑞安老房子系列之二

  人文内涵丰富的南堤街

  南堤街虽是一条西起会文里东至虹桥路,长约190余米的小街,却是一条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街区,瑞安项姓大多聚居在这里,项氏是名门望族,孝悌之家,代有闻人。过去在午堤桥建有会文坊,为宋时项公泽一门十八人登第奉敕而立。从清至民初,有项霁、项傅梅、项傅霖、项方纲、项芳兰、项湘藻,及反日爱国的“洋状元”项骧等人,闻名遐迩,誉满乡里。

  街南原有一条小河,这条小河是瑞安历史上古县城内河道以三纵四横格局分布的四横之一午堤河(1981年午堤河被填拓宽为街道),这里街道倚河而设,自成坊里,弄堂幽深,小桥流水,绿波荡漾,犹如一幅由石板路、河流、木楼、船舟、小桥等组合而成的画面,尽显江南水城风貌。项氏宅院就坐落在这风光秀丽的午堤河边,原项氏宅院规模宏大,南临午堤河,北靠所坦街,西接会文里,东至虹桥路,在这范围内以多个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建筑形式,作纵向和横向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一个拥有多种组合形式的庞大宅院建筑组群。这种作为家族庭院建筑的组合模式,在当时瑞安城内也不多见。

  据民国《瑞安县志》载,在项氏大宅院内有“水仙亭,在草堂巷,清诗人项霁藏书处”;“耕读亭,在大隐庐街,清项傅梅得明姜立纲书‘耕读’二字,以榜所居之西”;“株树楼,在午堤,清项傅霖藏书处,楼以株树筑成故名”等等,这一座座都是具有曲折来历与文化内涵的楼台亭阁、雅屋精舍。这些故居旧屋,原本就是瑞安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政府接收,拆分给住房困难的群众,由于自然坍塌或改善居住条件而改建,以及后来城市建设的需要而拆建,目前的老宅所剩无几。株树楼是其中保留下来比较完整的一座二进合院式建筑。

  株树楼系二进合院式传统建筑

  株树楼位于市区玉海街道虹南社区南堤街14号,已不是过去得风望水的宅院,确切地说所在位置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古韵和门前流水的清秀。建筑东边铺设了一条城市主干道——虹桥路,它从院落门前的南堤街上横切而过,就在左前方留下一个车声人声鼎沸的十字路口,破坏了周围原本的清幽。不过一进入半掩的隆起一条条树筋的大门,里面静静的,一切喧闹似乎就突然间走远了。

  株树楼建于清中期,坐北朝南,是一座二进合院式传统建筑。台门设于东南角,砖混结构,平面呈“一”字,门顶做成屋顶式,上铺筒瓦,瓦口施勾头滴水,门楣上略作砖雕装饰。台门构筑形式虽较简洁,但大门两壁柱墙面铺面采用了磨砖对缝法,这种做法是将砖的四边及露明部分加水磨光,使之角正边直,规格统一。砌筑完后,外面再用砖加水磨平,达到外观有缝而不见缝的效果。这是最讲究、最细致的一种砌筑法。

  进入大门,迎面是前楹东梢间前的硬心影壁,影壁的二壁柱隐出墙面立于用条砖迭出的台基上,两柱间设一矩形壁面,壁心采用磨砖对缝斜纹抹面,壁心四边用条砖雕出枭混线条,上两偶入角,线条外四角饰祥云浮雕。

  入口布局有独到之处,其台门不在中轴线上,而是开设在临街的东南角上,影壁在这里起到屏障作用,路人看到的是前楹前的影壁,看不到宅内的活动,保持了住宅所要求的私密性和生活所要求的安宁。这种设计是建筑多元化的体现,既起到遮挡外人视线的屏障作用,又美化人们的视线,烘托了环境气氛,增加建筑的气势。

  影壁西边原有一道院门,现已拆除,仅留一条花岗岩门槛,跨过门槛才算走进宅院前院。前院天井的地面用花岗岩块石斜纹墁地,并不大,直接冲着前院的房屋。前院建筑为单檐平房,穿斗式梁架,面阔五间,进深六间,明间和左右两次间前设有廊道,廊顶做成半坡轩。清水式屋脊两端微翘,屋面铺设小青瓦,瓦口的勾滴残缺不全,裸露着瓦椽的端头,硬山造屋顶面饰镬耳封火墙面。月梁和斗拱上的朱红墨漆经岁月的腐蚀已大量斑驳脱落。

  檐柱坐落位置与其他建筑的檐柱坐落位置有所不同,不立于阶条石内侧,而直接位于台明阶条石上。柱础采用两种材料做成,檐柱础用的是青石质靴状底方础,础面饰花卉浮雕,内柱均垫方木质柱础。檐柱的位置外移和木质的柱础,以及斗拱砍杀明显等,确定了建筑的悠久历史。

  经过明间后上金柱间太师壁的侧门,进入二进天井,这里显得更幽静,用水冲洗过的花岗岩道坦反射出蛋黄色的光泽。天井中间用花岗岩条石铺设的甬道,连接着前后建筑。二进建筑呈对称布局,主楼为二层廊檐楼房,面阔五间,左右厢房各二间,进深二间,与前后厅连檐构筑。主楼和厢房都设有前廊,相互之间形成回廊。

  株树楼主楼系项傅霖藏书楼

  主楼建筑因采用株树筑成,故名“株树楼”,是项傅霖的藏书楼。项傅霖(1798-1858),字叔雨,号几山,清道光二年(1822)举人,任富阳教谕,以学术风化为己任,振兴当地文化学风,人称“富阳君”。性好学,博览经史,旁涉天文、历学诸书。一生酷爱书籍,家有书籍数万卷,藏于株树楼,其藏之盛可与宁波天一阁相媲美,为当时瑞安最大的藏书楼。

  项傅霖在外任职其间搜集到的古籍就收藏在株树楼,这里既是藏书楼又是他的书房。他治学严谨,平时不轻易下笔,下笔既成佳作。《几山笔记》的部分篇章即在这里产生。他将日常所见所闻所思都记载于《几山笔记》中,是一部包罗万象,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著作。

  中堂作为主人的会客厅,是个书香盈屋的客厅,更像是他的精神领地,他在这里接待来访的亲朋好友,一起探讨学术、评说时事。每当他搜集到珍稀善本,总是兴冲冲带回家与同样喜爱古籍的兄弟项霁、项傅梅一起研读,辨证校勘,遍施朱铅相与为乐。他们兄弟三人经常聚集在这里,在幽深的夜晚,彼此促膝长谈,切磋学问,研究探讨永嘉学派事功学说,然后在安静的夜里,意犹未尽地奋笔疾书,为清瑞安永嘉学派之复兴,为弘扬永嘉学派不遗余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两会新闻
   第03版:两会新闻
   第04版:两会新闻
   第05版:关注
   第06版:民生
   第07版:民生
   第08版:服务
   第09版:娱乐
   第10版:广告
   第11版:人文
   第12版:广告
   第13版:专版
   第14版:小记者
   第15版:校园
   第16版:学周刊
株树楼
姜立纲善书入宫廷
瑞安日报 人文 11 株树楼 万锡春 2012-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