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根东堡村

  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落叶归根,饮水思源,那是人之常情。

  前不久,我去过一次绍兴,既没有徜徉于兰亭古道凭吊先贤们的墨迹遗踪,也未寻芳沈园缅怀大诗人的缱绻恋情,而是怀揣一颗虔诚的心去陌生的地方作一次寻根之旅。

  那天中午,素昧平生的俞昌泰先生如约而至,随他前来的儿子还开来一辆小车。

  车子沿解放北路驶上二环,再折向东,费了半个多时辰,总算找到那个坐落于小山环抱之中的东堡村。

  东堡村现名叫东洋湾村,属绍兴皋埠镇,位于绍兴市东南方向约十余里处,大概在东湖、大禹陵和富盛镇的三角形之间,北倚凤凰山,南近宋六陵,除了一条小河南北贯通全村外,只有一条可容小车通行的机耕路与外界相接。

  昌泰先生告诉我,东堡俞氏是绍兴俞姓的一大支派,起源于南宋末年一个名叫俞如坤的人。此人曾是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端宗的殿前都指挥使,家住绍兴(古称越城)蕺山南麓。宋亡后,不愿为元朝效力,便举家迁徙到这里隐居起来。

  我们在小河边看见一幢房子的门口挂着东洋湾村老人协会的牌子,便停了车进去。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名叫俞坤松的老协负责人,今年70岁,属马。据他介绍,全村400多人,绝大部分都姓俞,不过,迁居外地的也很多。他家世居东堡,东堡俞姓原来是有家谱的,厚厚的一叠,保管家谱的人叫俞阿牛,比他大5岁,“文革”中怕受连累把家谱烧掉了,现在想来很可惜。他还告诉我们,这里有俞氏的祠堂,过去还有祠堂田,每年春秋两个时节祭祖,很热闹的,绍兴城里香粉弄的俞姓人到时也会来的。

  听说俞姓祠堂仍在,这使我在失望之中精神为之一振,于是,便跟着他来到小河东面。祠堂的正面是一大片农田,离大门不远的地方,立着一对石旗杆夹,似乎证明这祠堂主人过去的显赫地位。现在,祠堂的正门已经堵死,但后墙上挂的一块“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仍显示出它顽强的历史生命力。我们从侧面的一扇小门进去,发现祠堂的规模不小,五间开面,二进,中间是天井,木梁石柱,颇有气魄,可惜柱上的字被石灰抹平,无法辨识,这大概是愚蠢的“破四旧”运动中红卫兵们的杰作。祠堂里面有农民正在用机器粉碎饲料,天井中居然还圈养着十来只鸡鸭。这让我十分感叹,自宋末至今,这座古祠堂少说也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吧,这是一部不会说话的书,一部活的历史,它记载着俞姓家族数百年的兴荣衰败,就这样荒芜了,冷落了,实在有愧于先人,实在是太可惜了。

  我对坤松老人说,这祠堂可是你们东堡俞家最大的精神财富,如果放在瑞安,怕早就修葺一新,利用起来了。你们一定要好好地保护它。他认真地点了点头,却不知道听懂了没有。

  这时,又遇见几位俞姓老人,其中有一位名叫俞寿琛,今年80岁了,交谈中他自豪地说起自家祖先是做武官的。他还说,村中有个老台门,是他们的老祖基(老祖宗的房子)。

  我们去看了,老祖基的堂屋的确十分高大,虽然梁柱都已腐朽,但雕花的斗拱仍明显可见。更令人惊诧的是整座房屋的基础,由许多3米来长,1米来宽的厚石板砌成,我活了70多岁,还没有见过用这么大的石头造房子的,不过,有的石板已风化得厉害,看来比俞家祠堂的历史还要悠久。

  俞寿琛老人还讲了一个他们世代相传的故事。据说老台门里的小楼上曾经住着一位叫养悟公的俞家先人,宋亡后,他为了表示不屈服于元朝的统治,坚持不下楼一步,一直到去世为止。这种封建愚忠虽然很可笑,但由此可见这个家族是很讲究气节的。

  老人们的这些记忆与史籍上的记载大致吻合。

  小河的水很清,有女人在水埠头洗衣,夕阳下肩挑担子的农夫从田边的路上走来,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

  总之,东堡村给我的印象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很古老,很朴素,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让我觉得很亲近。

  过后我三思而明,其实,寻根之旅找不到具体的证据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祖先应有的尊重,对历史应有的尊重,是我们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是我们的“根”意识,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不竭源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两会新闻
   第02版:两会新闻
   第03版:两会新闻
   第04版:两会新闻
   第05版:天下
   第06版:热线
   第07版:民生
   第08版:服务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人文
   第12版:广告
   第13版:广告
   第14版:金融
   第15版:金融
   第16版:金周刊
幸福老人
冬天的潮湿(外一首)
小小游泳运动员
寻根东堡村
瑞安日报 人文 11 寻根东堡村 2012-1-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