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又到岁末,新居民归心似箭,背起行囊,脚步匆匆……过去的一年,瑞安在他们眼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工资有“长进”吗?明年还会再踏上这片热土吗?近日,记者走进企业、出租房和车站,听新居民讲述他们眼中的瑞安。
记者随机采访了50名新居民,其中36人表示,2011年收入与2010年持平,但工作与生活环境都有所改善,明年还会再来;3人决定在瑞安扎根,逢年过节回家探探亲;8人表示自己是特地来学技术的,已经学成,决定回老家办厂或是开店;3人觉得瑞安的环境、待遇一般,明年去别的城市找工作。
调查数据显示,瑞安给大多数新居民留下较好的印象,他们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依恋之情。
王萍秀:我的事业在瑞安起步
“阿姨好!我叫田小川!”在位于塘下的市第三运输公司候车厅内,3岁的小旅客田小川与堂姐玩得正开心,面对记者,他用稚嫩的本地话叫了声“阿姨”。
小川老家在四川,在瑞安出生,现在在海安的嘟嘟幼儿园上学。小川的奶奶王萍秀说:“这孩子打从出生就待在瑞安,一年也就回一次家乡,每次回去前总闹脾气,都是连哄带骗才肯跟我们走,硬说要留在瑞安过年!”王萍秀告诉记者,元宵节后,一大家子全部回瑞安,小川也继续在这边读幼儿园。
王萍秀一家来瑞安工作已经12年,最初都在企业里上班。经过几年的打拼,摸清了做生意的门路,4年前在海安开办了一家制作标准件的小厂子,现在厂子收益很不错,一家子过得和乐融融。
“龙年一定要回来,我们都适应了瑞安的生活,事业也起步了,本地的老板也非常关照我们,明年的单子都已经接收了好几个。”王萍秀说。
张胜桃:我打算在瑞安扎根
在候车厅内,来自四川自贡的张胜桃显得很轻便,没带一件行李。
“你是准备回家过‘裸’年吗?”张胜桃说:“我不回家过年,我是来送几个老乡的,他们上车我就回去上班了!”
张胜桃在市区某餐馆上班已经两年,因为过年期间店内较忙,他去年也没回家过年。“在上班这段时间,店里的同事和领导都待我蛮好的,而且春节期间会有双倍工资,所以就选择留下来!”张胜桃说。
当询问家人老乡都回家,他独自留下是否会孤单时,小伙子说:“哪会孤单啊,来瑞安都七八年了,在这边有不少本地朋友和同事,过年过节他们都不会落下我的!”
说起对瑞安的印象,小伙子滔滔不绝:“瑞安是个好地方,收入高、环境好、人热情,连食物都特别美味;如果发展得好,我可能会在瑞安扎根。”
龙霞:希望可以定居瑞安
在东门车站内,提着小行李箱,穿黑色大衣、长靴,戴着贝雷帽的龙霞正在检票口排队,在人群中,她显得特别“洋气”。龙霞今年22岁,是江西吉安人,来瑞安工作已经有两年了。在她身上,记者看到了瑞安姑娘的身影:时尚潮流。
在瑞安这两年,龙霞一直在市区广场路“小鬼当家”影楼工作,是一名影棚主管。“这两年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一名瑞安人了,穿衣打扮和饮食习惯全都本地化了,回到家乡,很多人都觉得我变化很大。”
据悉,龙霞是学设计的,两年前毕业后在家乡一直没找到顺心的工作。因为哥哥在瑞安上班,抱着来玩一下的心态来到了瑞安。“当时就是一乡下丫头,土里土气的,看到这边的年轻女孩打扮得很时尚,我很羡慕。”
进入影楼工作后,每天接触的都是本地市民,耳濡目染,整个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年过年回家,家乡的亲朋好友总夸我漂亮了。当问及明年是否还来瑞安时,龙霞开心地笑了:“龙年一定来,这个让我‘华丽转身’的地方我很喜欢,如果有可能,希望能长期定居在此。”
陈康:瑞安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在东门车站内,来自西安的陈康正看着一大批行李。原来,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准备回家过年。
两年前,陈康毕业后与一群同学来瑞安找工作,现在在瑞立集团上班,是一名技术工。
陈康告诉记者,数控与技术运用专业毕业的他在家乡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一直听闻温州瑞安汽摩配行业较为发达,于是与几个同学相约,一起来瑞安见识见识,学到技术后再回家从事这类行业的工作。
“刚来时我们跟无头苍蝇似的,啥都不晓得,只知道工作,在老乡的引荐下,我们进入了瑞立集团。”陈康说。说起对瑞安的印象,陈康很感慨:“这个小城市有着惊人的潜力,经济发展太迅速了,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这个城市让我学到了很多技术,让我越来越‘专业化’。”
陈康还告诉记者,年后他会尽快和几位同学返回瑞立集团上班。
袁贵仁:瑞安让我感觉很熟悉
袁贵仁是江西人,在瑞安做建筑工作,因为这几天刚拿到工程的尾款,所以才跟老乡们一起结伴回家,而女儿和妻子早两三天已经坐车回家了。
袁贵仁最早来瑞安工作是在1994年,至今有18年了,期间有5年因为家中有事没来瑞安,之后也去过其他城市找工作,兜兜转转之后还是回到了瑞安。“总感觉有东西牵引着我回瑞安这片土地,这里让我感觉很熟悉。”
2002年,袁贵仁再次来瑞安找工作,从开始跟着人家在建筑工地里干活到跟几个老乡一起包工程做。他说干建筑的就是哪儿活多往哪走,没想到了瑞安之后,活一桩接着一桩,还自己承包了工程。
“明年肯定还会过来,何况女儿还在这边读书。”袁贵仁说。
李丽:节后可能接家人一起来瑞
赶“春运”潮回乡的新居民大多跟老乡结伴回家。来自重庆的李丽一行4个人,刚好是两对夫妻。
李丽说,她来瑞安才两年,跟老公一起在东山某企业里上班。因为回家心切,她特地请了两天假提早回去。“这次总共算起来有十几天假,回家看看孩子和爸妈,还特地去买了些衣服给他们。”李丽告诉记者,她是等孩子2周岁之后才交给爸妈,跟老公来瑞安找工作,两人在这边月收入总共有四五千元左右,省着点花一个月能省下2000元左右。
“企业帮我们解决了住宿问题,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而且本地居民对我们也挺热情的,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能感受到温暖。”李丽表示,节后肯定还会再回来,如果有能力的话,就接家人一起过来,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瑞安的温暖 。
丁明:希望来年收入能提高
来自四川绵阳的小黎和丁明是一对夫妻。
丁明是2005年来瑞做装修工作的。小黎2011年才来瑞安,先后在工厂、服装店、超市打过工。
“这边消费水平太高,虽然工资涨了些,但是支出太大,存不了钱。如果在老家每月工资有2000元,而在瑞安,每月工资也才2500元的话,那我宁愿回家干。”丁明说,2011年瑞安家装没有往年好,还不如在工地上打工。“5.12”地震之后,老家绵阳在重建中,肯定有需要装修工的,从去年开始他们老家已经有1/3左右的老乡不再外出找工作。
丁明说,他们俩想趁着年轻多打拼几年,为将来早做打算。他还表示,装修中最郁闷的事就是曾经受到过本地居民的“歧视”,希望明年本地居民能对他们更加友善。
记者手记:希望本地居民更友善是大多数新居民的心声
“希望明年,瑞安本地居民能对我们更友善!”采访中,丁先生的这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这些新居民,不管是做什么工作的,都同样传递了一个信息:除了希望有更高的收入外,受尊重、不受歧视同样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瑞安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这离不开新居民的默默奉献,我们除了道一声“感谢”之外,更应该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当地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对那些长期在瑞安工作的新居民来说,瑞安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参加工作的历练地,是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年的价值体现所在地,在这里有他们的朋友、家人以及生活圈,瑞安很自然地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甚至不少人已经成为了真正的“瑞安人”。祝愿在瑞安辛勤奋斗了一年的新居民们,能够回家过一个安乐年;龙年再来瑞安时,拥有一份好工作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