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叫张维的人很多,而博士张维很不一样。采访张维的时候,他说:“人生的道路,最主要的不是它怎样开始,而是怎样展开和结束。”
大四那年,听了《卫生统计学》这门课程,张维的就给自己的人生确立了与很多从医人员不同的路。他觉得,在医学这条路上,以一个人的临床经验去帮助患者的力量是有限的,他要投身于新药的研制和开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
现在,张维是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生物统计和数据管理亚太区总监,主要负责公司亚太区及中东和北非区临床试验的设计、数据管理和分析。他所在的制药公司除了研发药物外,更多地关注药品安全监控、节能环保、公益事业等环节。
采访中,张维对人生的执着态度,让人想起学者梁漱溟说过的一句话:“我不单纯是思想家,我还是一个实践者。我是一个要拼命干事的人。”
家人推荐,走上医学的道路
去年11月末,上海的天气仍然带着些夏天的意味。约访张维那天,他戴着一付黑框的眼镜,穿了一件细格子的A&F衬衫,一条Levi’s牛仔裤。
初见张维,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他讲话的时候,似乎有一种气场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声音很洪亮,很有激情。偶尔,还会辅以夸张的手势来表达自己的喜恶,颇有西方人说话的方式,这大概和他在美国10多年生活有关吧。
我们坐在车上开始聊天,记者猜他有二十七、八岁,他笑着说自己是属虎的。确实,张维看起来年轻,似乎有种不谙世事的洒脱。实际上,他就学、从业的经历很丰富。在以后我们的交谈中,慢慢就显现了出来。
张维带着记者去了上海新天地。在这条以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上,我们穿梭在中西融合、新旧结合的建筑风格中。 张维挑了一家德国的酒吧保莱纳,给记者点了一扎地道的慕尼黑啤酒,“很少有人能抗拒这个。”与他坐在一起,聊起了瑞安,聊起了他的往事。
张维从小好学,1989年考上瑞安中学。“在瑞中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拔尖,在班级里的排名大约在十二、三名的样子。
张维出生在书香门第,爷爷、爸爸、还有两个姑姑都是老师。爷爷和爸爸还是瑞中的校友。 “我们家属于比较传统的家庭。在思想观念上,认为治病救人这条道路才是正路。所以考大学的时候,我把医学作为自己的首选专业。”张维说。
一门课,影响了他的人生
大四那年,张维接触到一门课程叫做《卫生统计学》,正是当年的这门课程改变影响了张维的人生。
《卫生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原理与方法研究居民健康状况以及卫生服务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当初,我也和大多数学医的人一样,认为学医以后,就要攻读临床医学,成为一名有作为的医生,为患者服务。”张维说起了当年学医的初衷,与家人给自己的描绘的人生蓝图是一个模样的。
“接触到《卫生统计学》之后,我才觉得我们往常对医学领域的定义,过于狭隘了。”张维解释说,统计学是处理资料中变异性的科学和艺术,是在设计、收集、数据管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获取可靠结果的一门学科。这些可靠结果可以帮助决策层做出可行的决定。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设计、收集和数据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往往是忽略了这一块,到了分析数据时才想到统计学,此时难免发生“悔之晚矣”的憾事。作为统计学的应用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这门学科开阔了张维的视野。他知道,如果自己选择临床医学,成为一名医生,无论如何优秀,能帮助的人是有限的,“我希望能通过对新药物的研制和发明,可以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人”。
从北大到美国爱荷华大学
从张维接触到《卫生统计学》之后,他就认定了自己的道路。1997年9月,张维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成为卫生统计学的硕士研究生,师从王仁安教授。
王仁安教授曾担任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生物统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统计学会理事等职。
“王老师是国内在临床试验设计方面的专家和先驱。”说起王教授,张维满怀感激:“我跟王老师学了3年。他在学术上治学严谨;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钻研。”2000年在北大医学部的毕业典礼上,张维作为惟一的研究生代表发言。父亲坐在观众席里,见证了他的鼓舞人心的结束语:“今天,我们为曾是北医的学生而骄傲,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北医一定会以我们为骄傲。”
2011年8月份,张维被公司总部外派到上海工作,9月份,他受邀去北大医学部做报告,印证了他当年的豪言壮语。
2000年,医学硕士毕业后,张维拿到了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的全额奖学金,攻读生物统计专业的博士。“爱荷华州在美国中部,比不上美国东西部繁华热闹,是静下心来读书的好地方。这个州有三宝 ,”说起曾经学习过的地方,张维就刹不住话题了:“玉米、猪肉和统计。统计在实验设计方面的应用,最早是在农业,而爱荷华是农业大州,所以这里统计人才济济。统计系的前主任Hogg教授曾是美国统计协会的主席,是个老顽童。他上课时,让我们给他的教科书找错,找到一个错就奖励5美元。那时5美元能吃一顿很不错的午饭,所以我们都很有动力,仔仔细细把书本读了个透。结果到学期结束也只有一个同学找到一个英语单词被打印错了。我们大呼上当。”
留学美国5年,张维学得很扎实。2005年因在生物统计领域的杰出表现,获爱荷华大学公卫学院的Milford E. Barnes奖。
访谈中,他对留学期间自己在美国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的实习难以忘怀。
梅奥医学中心创立于 1863 年,是以不断创新的医学教育和世界领先的医学研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全美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综合性医疗体系。
他说:“没有临床实验,就没有新药。在梅奥医学中心,我的实习导师丹尼尔(Dr. Daniel Sargent)教给我很多临床实验设计的知识,还教给我法国干邑白兰地如何分级。”2004年实习结束不久,张维以实习项目为基础制作的学术海报在美国中西部生物制药统计论坛学生海报评比中获第一名。博士毕业那年, 丹尼尔盛情邀请他加入梅奥医学中心, 他婉言谢绝。因为他更想去制药公司,在那里可以有更广阔的天地,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临床试验。
从象牙塔到制药公司
2005年6月,张维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受邀去几家跨国制药公司面试。其中有一家德国公司很有名气。
在美国,如果大公司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招人,一般头一天就会让应聘者过去,住宿、交通和餐费都报销。然后第二天应聘者要做一个小时左右的专题报告,并要答辩面试者及其他听众的问题,还要在同一天分别跟5个面试者单独面谈,每人1个小时左右。在这家德国公司面试张维的同时,张维也在观察这家公司。他发现这些面试他的人最少都在这家公司做了10年了,最长的都20多年了。
他敏锐地感觉到这家公司虽然低调,但是一家可以将自己的事业放心交给它的公司。这家全球最大的家族公司,以不上市为骄傲。这样可以独立研发对患者有益的新药,而不受华尔街和股东们的影响只片面追求股价和业绩。这就是他现在工作的勃林格殷格翰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以下作BI)。该公司是一家“百年老店”, 有126年的历史。
此后虽然收到了其他公司的聘书,他还是毫不迟疑地成为BI的一员。
加入BI公司以来,张维主要参与了艾滋病和肿瘤药物的研发。BI艾滋病药维乐命一天一片的新剂型2010年和2011年分别被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和欧盟医学监管当局(EMA)批准上市。他参与设计的两个头颈癌的临床III期试验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招募患者。
“现在,勃林格殷格翰更加开放、包容与接纳各国优秀人才,包括在这里工作的我。”张维说,“在我以前和现在工作的团队里,最成功的不一定是名校毕业的学生,只有智商和情商结合发挥,热爱工作与生活的人,才会赢得一方天地。”
希望家乡加大对健康事业的投入
从江南小镇莘塍出发,到瑞安读高中,到省城杭州念大学,到首都北京读研究生,到美国中部读博士,再到美国纽约地区就业定居,张维的人生轨道似乎离家乡越来越远。然而,在2011年8月份,公司总部经过层层筛选以后,对他委以重任,把他派到上海担任现在的职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目前,张维和他的同事正努力把BI更多的新药引入到中国来,并针对中国人群的特点研发专用于中国患者的药物,使得中国的患者也能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新药。
“现在,瑞安人富有了,希望家乡多做点实业。靠炒房赚钱的日子已经渐渐远去。传统的手工作坊也需要好好深思如何转型。国外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例子,如果家乡人需要,我可以把国外更多更好的项目带回来。希望瑞安的企业家,能更加关注人类的健康,加大对健康有益的事业的投入。”张维说。
张维名片
ui an
张维,1974年出生,瑞安莘塍人,医学硕士,生物统计学博士。现为德国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生物统计与数据管理亚太区总监。
1992年,瑞安中学毕业,同年考入浙江大学医学院,1997年获医学学士;1997年,考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0年获医学硕士;同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全额奖学金出国深造,2005获生物统计学博士。
2006年加入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历任高级统计师,首席统计师,高级首席统计师。2011受德国总部委派至上海,任生物统计和数据管理亚太区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