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麂岛上有一群学生,他们的家境不算好,有些还非常贫穷,他们单纯简朴,认真上学,为的是同一个梦想——走出海岛。
走近学校,校门口的“北麂乡学校”5个字眼已经褪色,发黄的水泥印记着建筑的古老。一进校,可以看到3个篮球架,其中一个没有篮筐,正是课余时间,五年级的十来位同学正在兴高采烈地打篮球。
整个学校除了一栋3层陈旧的教学楼在正常使用外,其他的楼房已被列为危房,由于教室不够用,一年级和二年级共用一个教室。学校最高级的奢侈品是电脑,总共19台,而六年级共有22位学生,每次上信息课,总有几名学生轮着用电脑。
由于进岛、出岛不方便,岛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上学的孩子也随之减少。北麂乡学校最多的时候有学生400人,现只有学生85名,是历年来生源最少的一年。
上学常备雨具
记者来时正在下雨,一进教室,孩子们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拿出书本早读,而是整理衣服和擦掉身上的雨水。教室的墙角放着雨衣,地上湿漉漉的。“一到下雨天就这样。”学校少先大队辅导员王晓珍介绍,在海岛,一年四季,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学生都需要带雨具。
记者发现,孩子们很少带雨伞,而是穿雨衣和雨靴。“不带伞是因为一旦下雨,这里的风比陆地上大,对走山路的小孩子来说,撑伞走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王晓珍说,刚来这所学校时,不了解这边的情况,买来的新雨伞总是很快就损坏掉。
求学翻山越岭
在这里,很多孩子在天刚蒙蒙亮时就要出发,跋山涉水,走上半个小时,甚至1个小时,才能到学校。
六年级的陈伟伟是东联村人,下午放学了,她与其他4个同伴总是一起结伴而行。往返家里到学校,要走过一条长长的泥路,爬过一座山。“第一次走这么长的路,就不想去读书了,因为脚很痛。后来习惯了,因为有很多同学和我一起走路,可开心了。”她说。
而遇到下雨天,走泥路就不是件开心的事了。一次,因为刚下过雨,山上泥泞难行,伟伟的一双鞋子打湿不说,还沾满了泥巴。进学校后,她没忙着换下雨衣,而是跑到洗手处,将鞋子冲干净。“我想先洗鞋子,免得把教室弄脏了!”一听这话,在场的老师忍不住心疼地为她擦掉身上的雨水。
壳菜岙村的林月月每天5时30分就要起床,因为她住在离学校最远的地方,上学要在海边走很久,还要翻过两座山。
望着一个个瘦小的身影每天在山岭上经过,学校考虑最多的是安全问题。为了让这些住得远的孩子结伴而行相互照应,老师总是特意让班级里几个家住得近的学生一起值日。
最怕写作文
“你们知道图书馆是什么样吗?”老师问。
不少学生们摇摇头。
“我去过一次,瑞安的图书馆可大了,有好多好多的书。”这时,五年级的陈安祺大声叫了出来,引来了众人羡慕的眼光。学校里没有图书馆,大部分学生也不知道图书馆是什么样,很多学生没去过市区。
“孩子们都很聪明,和岛外的孩子相比,缺少的是见识。”看着操场里玩成一团的学生,校长梁明玉的目光透着一丝担忧。据介绍,由于交通不方便,10来岁的孩子没去过图书馆、游乐场、公园,在岛上都是很正常的事。
由于接触到的课外知识非常的贫乏,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便是上作文课,孩子们也最怕写作文。
王晓珍举了一些平常的例子,布置学生回家写景的作文,交上来的作文中,有一半以上是写灯塔的;写快乐的暑假,交上来的都是写钓鱼。
梁明玉说,学校里也有阅览室,但是书本极少。
海岛娃的梦想
小莹莹家住在学校所在的海利村,早上6时30分,记者来到盖在半山腰的她家时,她正坐在楼梯上穿袜子,一张圆脸还洋溢着睡意。穿好袜子后,她站在门口刷牙洗脸,并顺手将洗脸水倒在了路边的水槽里。回到屋里,她拿出书本晨读,妈妈虽然不识字,但在边上却听得津津有味。
“爸爸在福建做工,他告诉我明年要接我过去住,到时候我就可以在大大的学校读书了。”对从没离开过海岛的小莹莹来说,这是最让她开心的消息,“我现在读二年级,成绩不太好,很多作业总是不会做。”说到这,小莹莹的眼泪流了出来。她告诉记者,每天放学回家后,最喜欢翻看一本姑姑从瑞安带带来的童话书,“那些故事我都会背了!”
在岛上读书的孩子很多都是母亲在家带着,父亲则常年出海打鱼,或者到外面做生意、打工,多数家庭比较贫困。
对这些孩子而言,尽管求学的条件不好,但是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爸爸说了,只有成绩好了,才可以到城里读初中。”林月月满是期待地说。
梁明玉说,到城里读书,是很多海岛娃的梦想。他们期盼崭新的教学楼、平整的操场、先进的微机室,更期盼城市里丰富多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