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维远
日前,偶然看到《苏州恢复古城区河道》的报道:民进苏州市委向苏州市府提出恢复苏州古城河道的建议,以保护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平江历史街区“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水城特色。目前,苏州第一条600米长的中张巷河已经恢复,自然环境大为变样,群众拍手称颂,盛赞政府为民干了件大好事。
见了人家的好事、喜事,自己不免垂涎,情不自禁想到瑞安。瑞安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城旧迹,匹夫有责。突然想起明弘治时瑞安知县高宾的《题瑞安》诗句:“门有通渠居有竹”、“风光全不减三吴”。这是600来年前瑞安城的写照。苏州古为“三吴”(吴郡、吴兴、会稽)之一,素有“天堂”之誉。而瑞安作为海上城邑,前街后河、桥多河密、襟山面江、湖光山色,也堪与苏州相匹。
苏州河道也与瑞安同样遭遇,上世纪50年代后,部分被填塞后,代之以单调的水泥马路、拔地高楼。于是古城特色渐减,天堂盛名难符,市民牵挂的小桥流水不断匿迹,城市趋向千城一面。正在此时,苏州城猛然刹车,下决心保护历史名城文化旧迹,恢复古城河道,全城响应,群众拥戴,苏州这样做了,不减“三吴”的瑞安理应也可以……
恢复河道有可能吗?
说没有,或许也有!只要细想一下:恢复瑞安河道,就是保护瑞安文化多样性,保护瑞安文化特色的根,这样做值不值?对民生有没有好处?群众会不会拍手称赞?政府、百姓有没有能力去做?……想定后或许手就会痒痒的,就会想干起来!
想干之前,还要静下心来细细揣摩,翻翻历史、想想旧事:溪水北进南下,流过全城东出塘河。《瑞安市志》第420页还留有一幅《1953年瑞城河道图》可供对照。此图初看起来,与现在确是面貌大变,原有河道大都难觅,而街道增色不少。但一段段对照过来,就会发觉旧迹仍可追索,仍有一些河道幸存下来。譬如城北锦河是瑞城河网之纲,她与愚溪等水道相通,现虽被填塞,但原址上尚无大型建筑,一旦挖开亦不十分费力、费钱。只要精心策划、尚可逐段恢复,当前还可与温瑞塘河、环城河的治理工程衔接起来,更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愿景可期。瑞城还是那个瑞城!
不过,兹事决不可轻举,她牵涉全城布局,决不是笔者这句外行话所能概括。凡是讲讲容易,做起来难。但笔者相信:瑞安有许多有识之士,会密思广益,众手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