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不开车、过年不待家里、烟花爆竹少了……
过年方式折射时代变迁
转变,
但别少了年味
烟花爆竹声少了,回乡过年不开车,低碳、绿色的过年方式渐被推崇;新年酒摆家里,微博拜年,过年请客、送礼更注重情意和心意……这些富有新意的过年方式折射出时代变迁。昨日,本报第4版刊发了《龙年春节,变!变!变!》一文,引起不少读者和网友热议。有人说低碳绿色过年方式值得提倡;有人表示随着时代变迁,过年方式也应有所转变;也有网友抱怨年味淡了,认为转变中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网友“不败千年”:在这么多种转变中,烟花爆竹声少了应该是最明显的。正如文章中所说的,以前到正月初五窗外还是烟花爆竹声不断,吵得连看电视都听不到声音,但今年好像初一晚上就平静下来了,偶尔才会听到几声。
网友“香樟的树”:这个转变真值得提倡。燃放烟花爆竹后,地面、车顶全是纸屑,再加上下雨,就成了“大花脸”,而且还污染空气。再说,花这么多钱欣赏那几声巨响和一闪而过的灿烂,有必要吗?
网友“龙卷风来了”:过年送礼让人最纠结,送轻了怕被人看不起,送重礼又心疼。其实拜年送礼原本只是一份心意,礼轻情义重嘛。
网友“木木”:不仅送礼头痛,收了礼也烦心。过完年,储藏室里堆满了烟酒、营养品,冰箱塞满水产品,一时半会根本消化不了。再说有些东西还不实用,放着占地方。送礼,不要攀比价值,更重要的是送点人家需要的实在货。
网友“COCO”:就如文章中提到不在家过年的例子,和这几年兴起的外出旅游过年一样,都是突破传统观念的表现。以往过年是亲友回乡团聚,现在反而往外走了。其实不一定要死守规矩,选择适合自己的过年方式,开心就行。
网友“幸福在街角”:同意。如今很多过年传统已被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淡忘了。记得小时候住外婆家,每次过年她总是除夕前一天让我洗头洗澡,说是除夕洗了身上会有“老人味”。还有,正月初一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等等,这些传统习俗也渐渐被淡忘了吧。
网友“月亮之上”:你们有没有想过,正由于很多传统习俗被大家忘却,也导致如今过年年味渐失。分岁酒摆到了酒店,过年往外跑,懒得拜年走亲戚……如果不放点烟花爆竹,春节7天长假还有多少年味?记得小时候很渴望过年,村里有社戏,还有舞龙舞狮可以看,现在这些热闹很少了吧!
网友“脑筋急转弯”:年味确实淡了,而且近年来每年过年期间冒出不少不良之风,如出租车、美发等行业趁机抬价,聚会宴席等于“拼酒”,拜年送礼成了“走后门”的渠道。啥时候这些“规矩”也变一变呢?
网友“风轻云淡”: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节方式应该顺应时代变迁,但是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习俗而失了年味。一句话,在传统过年习俗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转变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苏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