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安人激情燃烧的学雷锋岁月
纪念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
■记者 李雅 孙文静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随着3月5日“学习雷锋纪念日”的临近,雷锋精神再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听雷锋的故事,读雷锋的日记,唱学雷锋的歌,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50年来,雷锋的名字仍被许多瑞安人铭记于心。

  50年来,雷锋伴随着几代人成长,成为集体记忆。近日,记者采访了和雷锋同时代的人,重温他们的学雷锋记忆。 

  学雷锋重在坚持

  林春,现年80岁,上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教师

  在林春看来,学一天雷锋不可贵,难得的是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学雷锋。而他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从1963年起,他积极响应“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号召。每年过年,他都会去慰问生活困难的住在他家附近的宝阳婆,帮她打扫卫生,并送上慰问金,一直坚持几十年。在自己学雷锋的同时,林春还带动他所教的班上每一位学生学习雷锋。

  从毛主席提出学习雷锋的口号后,林春将星期天设定为“雷锋日”。从1963年到1992年退休,30年时间里,只要是林春所任教的班级,每位学生都要在每个星期天下午到学校参加“雷锋日”活动,打扫班级卫生,帮所有住校的师生挑水,农忙的时候带学生们去插秧、种田,帮助孤寡老人……

  “教书最重要的是先育人,育人的根本就是对其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林春说,在那个时代,体现雷锋精神最多的就是义务劳动。在他看来,义务劳动也最能锻炼人的意志和品德。林春说,学雷锋的精髓并不是要求你去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好事,而是要将这一精神融入到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用雷锋精神来要求自己。

  

    学雷锋全民参与

  高圻祥,现年87岁,1963年任瑞安县县长

  “那个年代,走在路上,随时都能听到大家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高圻祥介绍,那时候整个瑞安县都充满了活力。无论是学生、工人、农民,还是干部,全民都参与到学雷锋的活动中。

  作为县领导,高圻祥经常带领大家下乡干农活。每到一处,高圻祥都会向大家宣传雷锋精神,分发《雷锋日记》,以身作则学习雷锋,让大家尽可能了解、学习雷锋精神。

  高圻祥说,拾金不昧、给老年人让座、下田帮农民干农活……所有看似很小的事,在那个年代,大家都很乐意去做,每个人都觉得助人为快乐之本。雷锋精神深深地融入到了大家的生活中,成为一种习惯。

  “不过,有点遗憾的是,雷锋精神传承至今已有50年,有些人却将它遗忘了。”高圻祥说,现在几乎感受不到那种全民学雷锋的热情,虽然还有人在坚持学习雷锋精神,但是不少人将它抛在了脑后,甚至还有人质疑现在学雷锋是不是过时了。

  高圻祥说,学习雷锋精神应该从小抓起,让学生们从小就学习、感受雷锋精神。成人更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好的榜样。“雷锋精神的学习应该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高圻祥说。

  学雷锋从互相帮助开始

  杨士昇,现年78岁,高楼镇屿后村农民

  “我们农民是粗人,不识字,不会看什么雷锋日记。”当了一辈子农民的杨士昇说,在农村,学习雷锋精神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以身作则,做给大家看。

  因为没有文化,刚开始,村民们都不懂雷锋精神的真正含义。当大家经常看到村里的干部、乡里、县里的领导到地里帮村民一起干农活,开始慢慢体会到,互相帮助就是学习雷锋。

  一段时间后,不管是谁家的地里要插秧了,谁家的地里需要除草施肥了,只要有空,大家都会去帮忙。1979年,杨士昇家盖新房,大半个村子里的人都来帮过忙,最多的一天有20多个人来帮忙。一座两层楼的房子,在大家的帮助下,20多天就建成了。

  “这么多人来帮忙,可从来没人要过一分钱。”杨士昇说,那时候大家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每个人都是热心人,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用行动证明雷锋精神无处不在。

  

    学雷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许庆群,现年75岁,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军人

  上世纪60年代初,正是学雷锋的高潮期,当时20出头的许庆群是驻洞头某部一名战士。雷锋同志牺牲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学雷锋的高潮,这股高潮也席卷了整个部队。

  餐前必唱《雷锋之歌》,部队里时常开展评“学雷锋标兵”活动,战友们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阅读雷锋故事,自觉地用雷锋精神严格要求自己。

  “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像冬天一样冷酷无情……”至今,许庆群还记得当年雷锋日记上的话。

  许庆群回忆,当时,每季度都会让官兵上交旧鞋换新鞋,“一些战友舍不得上交还没穿旧的解放鞋,就向当地百姓买旧的鞋上交去换新鞋。”兴起学雷锋活动后,许庆群和战友们不但没向百姓买旧鞋,自己脚上穿旧的鞋子也舍不得上交,而是将下发的新鞋直接上交。不仅如此,看着当地百姓只能吃番薯丝,不少战士经常端着自己定量发放的米饭向百姓换番薯丝。

  

    学雷锋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黄炳善,现年78岁,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任气象站副书记

  向雷锋同志学习,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黄炳善认为,除了乐于助人外,爱岗敬业也是雷锋精神的精髓所在。

  上世纪70年代,退伍回来的黄炳善进入气象站工作。刚参加工作时,他对气象的概念只停留在下不下雨,天气好不好而已。为了做好本职工作,生性好学的黄炳善硬是啃完了好几本气象学书籍,找师傅、熟悉业务成了他的工作重心。在他的带领下,气象站多次受到温州市和省里的通报表扬,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

  1978年,省气象站测得第6号台风将正面袭击瑞安,会带来严重灾难,而瑞安气象站只测得轻微雨量。为了防患于未然,大家都选择相信省气象站预报。但是第二天瑞安地区只测得1.1毫米雨量,只能称得上小雨。这让黄炳善更感受到气象工作一点也不简单。他也一直保持着刻苦钻研的热情,任劳任怨,兢兢业业。

  “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哪怕是一颗螺丝钉,也要锁紧自己的职责。”对于工作,黄炳善如是说。

  

    学雷锋就是坚守岗位

  邵翠娟,现年80岁,上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工人

  “在工厂,学习雷锋精神就是埋头苦干,做好自己的事情,坚守岗位。”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习雷锋活动,让邵翠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本职岗位上艰苦工作。

  上世纪70年代,邵翠娟在远东罐头厂工作。每次只要有蘑菇运到,不管量有多少,工人们都必须在第一时间把它们全部做成罐头。邵翠娟说,按照日常几千斤的工作量,大家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21、22时才能回家。量多的时候,通宵达旦工作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工作最忙的时候,邵翠娟曾和工友们两天两夜工作在生产线上。

  “说实话,大家都不是铁打的,这么长时间的工作,谁不想睡觉?可是只要想到,我们如果稍有松懈,蘑菇罐头的质量可能就会出问题,工作效率低了,等待制作的蘑菇就可能会坏掉。”邵翠娟说,因为生产的蘑菇罐头都是出口的,一想到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大家都会拼死撑着工作。

  回忆起那时候的工作干劲,邵翠娟说,支持着大家的就是雷锋精神。

  学雷锋是天天要做的事

  孙德胜,现年70岁,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中专生

  上世纪60年代初,孙德胜在温州师范学校读书,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他记忆犹新:上课前同学们齐唱《雷锋之歌》;定期有学雷锋评比活动;喜欢画画的同学临摹雷锋的画像,每一笔都透露着敬佩之情;雷锋语录、雷锋诗集等成了同学们练字的材料……“用现在的话来说,雷锋成了当时我们年轻人的偶像。”

  对于学生来说,学雷锋就是做好事。那时候同学们抢着干活。原本教室里的卫生,由值日生打扫。学雷锋后,值日生还没动手,早就有同学扫完了,把桌椅板凳都擦干净。当然,当天的值日生绝不会甘于落后,第二天来得更早,又把别人的活干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我们学雷锋活动,虽然形式简单,但我们把学习雷锋实实在在地与思想建设和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孙德胜说,“学雷锋不是3月份才做,而是365天的事。把帮助别人当成习惯和光荣,这才是学雷锋。”

  

    记者手记      

  我们需要雷锋精神

  在当代年轻人眼里,雷锋精神只是一个久远的概念。采访中,遇到不少“80后”、“90后”,甚至有人质疑“雷锋是不是虚构人物”。在他们眼里,雷锋时代离他们太远了。

  但更多的人呼吁,“学习雷锋好榜样”不应过时,社会仍然需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5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中华大地蓬勃开展,雷锋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今后,它也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的脚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关注
   第04版:热线
   第05版:民生
   第06版:服务
   第07版:经济
   第08版:天下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时评
   第12版:广告
   第13版:专版
   第14版:休闲
   第15版:周游
   第16版:乐周刊
瑞安人激情燃烧的学雷锋岁月
瑞安日报 关注 03 瑞安人激情燃烧的学雷锋岁月 ■记者 李雅 孙文静 2012-3-2 2